“守正”原汁原味的乞巧习俗,体验乞巧民俗文化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是旧时少女通过展示心灵手巧向织女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的日子。广州乞巧节仪式包括摆巧、拜仙、乞巧、吃七娘饭、看七娘戏等诸多内容,是目前国内乞巧习俗保留完整和特色鲜明的地区,尤以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的天河珠村最具代表性,并衍生出广州乞巧文化节等活动。

“守正”原汁原味的乞巧习俗,体验乞巧民俗文化

8月4日,珠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潘慧君和一众“巧姐”们都会提前一到三个月准备乞巧作品。“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姐妹千万年。”一首乞巧诗歌词,道出乞巧文化的内涵,那就是希望自己手巧,祈祷自己美丽,希望夫妻心灵相通,容颜常在,乞求父母长命百岁,乞求友谊长存。

今年69岁的潘慧君是天河珠村有名的“巧姐”,同时也是“天河乞巧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小潘慧君便受到乞巧文化的耳濡目染。

“守正”原汁原味的乞巧习俗,体验乞巧民俗文化

在潘慧君看来,通草、芝麻、谷米等生活中常见之物皆可为宝,随手拾起一件便可制作出精美巧品。而在城市中生活的经历,让她制作出更多城市生活主题和契合时事的作品。

抗疫主题作品“最美的逆行者”,用蓝色无纺布做了医护人员的防护服,用口罩做防护帽,致敬疫情防控中的最美逆行者。亚运会主题通过“公仔”表现运动员的形象,荔枝湾主题则通过卖艇仔粥的场景重现岭南水韵,还有载人航天主题的火箭,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我一直尝试创新,能制作出年轻人讲得出来的作品,让我很有成就感。”潘慧君说道。

“快点开始吧,我等不及要快点做好送给我的同学了。”在广州乞巧博物馆,潘慧君准备和小学四年级的黄奕铮一起制作《心灵手巧》的作品,小传承人黄奕铮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心形彩纸上写上“巧”字,把多彩的长条彩纸弯曲成“心”形,再用订书机钉上,《心灵手巧》就完成了。

“守正”原汁原味的乞巧习俗,体验乞巧民俗文化

乞巧文化博物馆还展示了黄奕铮的作品《五谷丰登》,黄奕铮介绍,前期要准备好小米、玉米、稻谷,还有白乳胶,再用牙签慢慢粘出形状……制作巧品需要细心和耐心,一件普通的作品通常都要制作半个小时以上。黄奕铮说,虽然接触乞巧文化的时间不长,但是每次完成作品,送给同学朋友时,便是他最满意最快乐的时刻。

潘慧君认为,乞巧不是女孩的专利,男孩也可以心灵手巧。在“非遗进校园”中,潘慧君在珠村小学发现不少“后生仔”心怀创意,“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想法,通过启发就会用自己的创意制作作品。例如粤剧公仔,他们会在脸谱和头冠上加入创意,美化形象,我很欣赏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平时,我会鼓励他们不一定要按照传统理念,不要追求一成不变,传承之中带着创新,这样才会青出于蓝。”潘慧君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钧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