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据说,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大家都听说过,据《辞海》称,牛郎和织女都是神话人物,牛郎原来是个放牛青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一天,织女觉得天上没有自由,就来到了人间。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出一男一女。织女为大帝之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乃中断,于是,这事后来被王母娘娘知道了,十分生气,就把织女抢走了。
后来,牛郎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了,牛郎织女就这样被分开了。
王母娘娘只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就会有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鹊桥相会,也是七夕节的传说。关于这个传说,还有一首十分美的诗。
东汉《古诗十九首》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现在更是被认为是东方的情人节。
关于七夕节在民间还有一个风俗,这就是每天七月初七这一天,就会被刚刚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有人说这是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的生活幸福后,会强迫他们分开,于是人们就用这种暂时分离的方法来欺骗王母娘娘,这样就可以有长久的团圆了。所以七夕节这一天又称避节。
七月七日这天经常下雨,很多人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七夕的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供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吃什么
-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