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兰州城里城外,山上川里,多有寺庙道观,总数不在两三百座以下,一年四季,庙会、花会接连不断。
三月十三朝北山
白塔山雄踞黄河北岸,阳光充分照射,早春阳和温暖。明代正统末,镇守甘肃太监刘永诚于山顶建白塔慈恩寺,供奉地藏菩萨。由于他长年军务倥偬,转战塞外,不能尽孝心奉养老母,还因征战杀戮过度,产生赎罪祈福之愿,故名慈恩寺。山顶建地藏殿,山下建玉皇阁,取《易经》“地天泰”之义。殿阁之间,建有十座小庙,称为十王庙,塑有十殿阎罗、牛头马面,狰狞可怖。十王庙两侧,随地势布置三官殿、罗汉殿、文昌宫等殿宇。地藏菩萨甚为慈悲,能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苦行,能满足众生需要,能祛除疾病,度尽地狱众生。白塔山上的这套佛道的文化架构,意在惩恶劝善,祈求兰州安泰,保佑百姓平安。
因之,每年自三月十三日起,白塔山有三天庙会,蛰伏了一冬的兰州人扶老携幼,登山礼佛,谓之“走腰腿”。由于兰州人习惯睡石板热炕,体弱者易患腰酸腿疼之病,传说这时登北山,能获地藏菩萨保佑,能治愈腰腿病,能免灾获福。实际上人们乘着和煦的春风,晒着温暖的春日,沿曲折小径,缓缓登一趟山,腰腿得到活动,血脉得以畅通,病痛自然缓解了二三分。中小学生也登山旅行。各个寺庙里香烟缭绕,钟磬齐作,僧道各自诵经。戏台上锣鼓大作,秦腔高亢,唱会戏酬神,游人踮脚伸头看戏,小贩大声叫卖油炸兰花豆、洋芋片片、大王瓜子(大板瓜子的商标)等零食,甚为热闹。清人陈炳奎《金城竹枝词》吟咏:“烧香白塔到云崖,回望浮桥水面派。侬自上来人自下,罗裙开处露弓鞋。”不过有时遇到狂风,实则是今日的沙尘暴,灰尘蔽空而来,飞沙走石,游人变为“土人”,则大煞风景。
龙尾山下梨花会
自明朝前期开凿溥惠渠,引来阿干河水以来,阿干河畔,龙尾山下,兰州城南的广大地带,成为一片绿带,广植冬果、软儿、酥木梨、金瓶梨、吊蛋子、马奶头等梨树名种,树下多种蔬菜,西起上沟、下沟,中经柏道路、南林路,东至鼓楼巷、颜家沟,渠水弯曲,杨柳夹渠,鸟鸣鹰翔,环境幽雅。而龙尾山麓高低错落,建有北斗宫、上帝庙、酒仙殿、白雪楼、红楼、朱家庙、三光殿、三星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恍若仙境。各庙前部多为凌空悬楼,称之为“梨花馆”。其中的白雪楼、红楼,最宜春赏如雪梨花,秋看霜染红叶,故名。梨花馆下正对着上沟、下沟梨树最繁密处。暮春三四月间,春风劲吹,千树万树梨花竞相开放,形成一片香雪海,在春日映照之下,花海晶莹耀眼,形成兰州八景之一的“梨苑花光”景观。
城里人纷纷出安定门,倘佯树下,踏青赏花,呼吸新鲜空气,累了坐在树下野餐。挑担子卖凉粉、酿皮的,扛案板卖腊肉、卤肉的,也赶来大做生意。庙里香烟缭绕,香烛高烧,诵经之声绵长不断。有的庙里演出秦腔,引人观看。文人墨客则凭栏赏花,饮酒赋诗。1910年春,兰州翰林、甘肃省咨议局议长张林焱与同人登梨花馆,游赏梨花,酌酒有诗:“春去春来年复年,同游又是艳阳天。梨花万树都成雪,杨柳千丝欲化烟。风急河声喧楼外,月斜峰影落樽前。归途偶向城南过,错被人呼作地仙。”写的是凭栏悬楼赏花观景的情景。而三四十年代,甘肃省政府秘书李少陵携友逐个游览城南梨园,写成《兰州花朝节放歌》:“桃花红,梨花白,兰州城外花如雪。梨花白,桃花红,兰州城内马如龙。少年骑马看花去,人满花园花满树。蝴蝶双双扑面来,正是游人断魂处。春色无边渡玉关,兰州此日胜江南。满地清香关不住,竟日看花不忍还。山前山后花如簇,园里园外人如玉。家家户户看花忙,人面花容看不足。我来兰州已十年,恬淡清静心安然。每逢塞上花朝节,也得随人闹一天。”全为纪实。花朝在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梨白桃红柳绿,龙尾山前后一派花海,家家户户看花忙。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城南的扩建,梨园逐渐变为楼群和公路,龙尾山下的梨花会随之消逝。而盐场堡、杜家台、孙家台、徐家湾一带犹存“梨苑花光”景观,花开时节,多有游人欣赏。八九十年代,这一带陆续建楼拓路,梨花会遂移往皋兰县什川。什川在兰州城区东北二十多里处,地处黄河右岸,至今仍有万亩梨园,其中多有两三百年的老梨树,虬枝横空,古意犹存。自90年代后期,皋兰县政府举办梨花会,开展旅游,名气大噪。春风吹拂,梨花盛开,张灯结彩,表演社火,演唱兰州鼓子,摆设茶摊,开办农家乐餐饮住宿一条龙服务,吸引兰州、白银等地游人,乘车而来,尽兴游赏。发扬光大了梨花会的内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仁寿山下桃花会
明代,兰州以北为残元鞑靼、瓦剌部驻牧区,其铁骑常常驰骋南下,饮马黄河,大事劫掠。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边总制杨一清筑安宁、盐场两堡,修筑边墙,使之连缀甘凉、固原大边,并且从内地移民屯戍。安宁堡移民来自福建,为朱熹后人。堡北为仁寿山,得敦凝之气,南濒黄河,凭借水车,尽收灌溉之利。朱氏传人在这片沙壤上广植桃树,形成十里桃林,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桃园。桃树品种有旱桃、水桃、六月桃、七月桃、迟水桃、平顶离核桃、朱砂尖桃、半水不旱桃等等。树下种粮食瓜果蔬菜,桃子驰名三陇。每至暮春三月,春风浩荡,暖日融融,万千桃树次第盛开,灿若红霞,丽似锦缎,景象壮观。蓝天万里,雁阵南下,黄河沿岸多为大雁歇脚之地,因之人称安宁堡为“桃花世界雁家乡”。至迟到清代,安宁桃花为内地人知晓。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十八日,倭仁赴新疆叶尔羌帮办大臣任所,路经安宁堡,正逢桃花盛开,便在他的《莎车行记》中写到:“桃花十里,顿觉边地生香。”此后的诸多行记对于安宁堡桃花的记载不绝如缕。
至迟到晚清时,就有赴安宁堡欣赏桃花的习俗,人们乘轿车子,或骑骡马来踏青,观赏桃花。文人墨客,流连花下,饮酒赋诗。
自民国初年始,就有中小学生远足旅行,来安宁堡一带赏花观景。抗战爆发,兰州成为大后方,东南沦陷区的机关、学校、企业纷纷迁来,尤其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部,自陕西城固迁至十里店,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每逢桃花盛开,他们多来春游看花,放眼处一派桃花云蒸霞蔚,如火如荼,油然产生怀乡爱国仇敌之情,振作精神,抗日救亡,增强必胜的信心。于是茶馆酒肆设于田间树下;凉粉酿皮子、枣儿水等风味小吃担子,穿行花间;耍把戏的,卖大力丸的,拉场子表演;更有秦腔、河南梆子演出特色折子戏。1942年,西北师范学院叶丁易曾写《安宁堡看桃花》:“蛰伏真如井底蛙,朝朝尘土蔽春华。停骖皆是城中客,携手共看十里花。岸远不来渔夫棹,霞深空忆美人家。自惭落拓非年少,也把花枝插帽斜。”正是桃花会的写照。
新中国建立初,只举办过两次桃花会,后来随着政治运动的升级而告中断。1984年,由兰州市政府创办第一届安宁桃花会,首次将仁寿山景区与山下的桃林结合起来。仁寿山为安宁堡北主山,《皋兰县志》载:“堡中老人多有八九十岁者,或谓得此山敦凝之气。”因此,山以“仁者寿”而得名。明代山上建有瞭敌哨所、真武庙等,有楹联曰:“世上至美安宁堡;天下无敌仁寿山。”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山上植树造林,至80年代已成为森林公园。去仁寿山登高望远,已为桃花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山上山下,美景连为一体。物资交流会、文艺演出会,同时举行。首届桃花会上,歌手蒋大卫在万千桃花丛中,演唱了他的保留节目——《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旋律、歌词、激情与桃花实景结合,这应该是他演唱这首歌的第一次吧?各色菜馆酒家,特色小吃,随处可见,书画展览,武术表演,各尽才艺。兰州大学王秉钧赋诗纪实:“四月安宁车马狂,桃花万顷露凝香。莺歌燕舞撩人醉,直视他乡是故乡。”从此年年行桃花会,每年游人达五六十万人。
姹紫嫣红牡丹会
牡丹是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因其色丽多姿,称为国色天香,誉为百花之王。其性宜凉畏热,喜燥恶湿,正适宜兰州干燥少雨、凉爽,土层深厚的自然条件。至迟到元明时期,兰州已形成种牡丹、赏牡丹的习俗,各衙署、道观寺院、民居,乃至书院均多栽培牡丹。经过历代花农和好家的努力,繁育了众多的牡丹品种,除乡土品种紫斑牡丹外,大红的有朱砂红,粉红的有醉杨妃、观音面,黄的有姚黄,紫的有魏紫,绿的有玉蝴蝶,还有洁白如玉的白牡丹,因之《甘肃通志》载:牡丹“惟兰州较盛,五色俱备”。
立夏前后,兰州牡丹次第开放,姹紫嫣红,天香飘溢。明代,肃王与其侍臣,在凝熙园内,设宴赏花,饮酒赋诗。明理学家段坚在五泉山麓的东园南村里,兵部尚书彭泽在西园的西津别业里,均植牡丹等花卉,花时与文友诗侣赏花饮酒赋诗。清代,陕甘总督署节园、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的牡丹盛极一时,尤以憩园的牡丹为衙署之冠,百十株牡丹高过屋顶,每株开花以百计,品种繁多。嘉道间武威翰林、兰山书院山长张美如观赏之后,写下了“霞晕初开乾道紫,露华新沐佛头青”的诗句。“乾道紫”是紫色牡丹,而“佛头青”是青色的,群花谢后,此花始开。牡丹最盛处是天香亭,上悬光绪时甘肃布政使谭继洵的楹联曰:“鸠妇雨添三月翠;鼠姑风裹一亭香。”描写了斑鸠啼雨,天香四溢的美景。而节园有一株绿牡丹最为珍贵,粗看与白色相似,细看则微带黄绿,不如白雪之洁白。清乾嘉道时,兰州城南上下沟,骆家花园、耿家花园、林家花园、张家花园、王家花园,均以多植牡丹名种而驰名,花时人们竞相游观,惟恐凋谢而看不到。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吴镇有《观骆氏园牡丹》云:“枹罕花称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犹昔,岂独声华重李唐?”金天观后花园有牡丹数百株,多为百年老树,植株高大,紫牡丹居多,花开锦球万朵,馥香四布,给香烟缭绕、钟磬四合的道观增添了一些人间气息,游人纷纷徜徉于众香国里,如醉如痴。入民国以来,兰州城东南的颐园、魏园、拙园、亦园、煦园、望园、慈爱园、若园、鹤龄山庄等私家花园,广种牡丹,以紫、白、绯三色为最多,名种姚黄、魏紫甚少。含苞欲放时,园主搭竹竿为架,上部及四周蒙上白布,用以遮蔽日照、阻挡风吹,延长花期。花时,红紫纷披,各竞芳菲,游人前往观赏。魏园主人魏正卿在园门口摆上洋戏匣子(手摇留声机),放音乐,以吸引游人。闰欢诗社、千龄诗社的文人雅士,在园内宴集,分韵之后,徘徊花下,赏花赋诗。1928年,王烜与刘尔炘在金天观赏牡丹、摄影后,又去邓隆拙园看牡丹,有诗云:“昨游金天观,牡丹花正好。今日来拙园,花开更窈窕。香国晚溶溶,城南春浩浩。小亭通曲径,十二栏干抱。姚黄魏紫中,玉环尤醉倒。风动舞霓裳,腰支嫌袅袅。春阳三月暮,有花春不老。主人劝客饮,觥筹相笑扰。饮罢更登临,睫巢一何巧?兹游致足乐,涤尽尘襟恼。眼前色色佳,回首空空妙。花王语空王,空色孰为宝?兴言问主人,主人当了了。尘界相盘桓,蘧庐觉天小。花气犹袭人,今日看花饱。”邓隆笃信佛教,曾任甘肃佛教会长,故诗末从赏牡丹转入谈禅说佛。1941年,兰州地方名流在金天观牡丹丛中宴请张大千,画家看到花形硕大、花瓣繁复、色彩绚丽、芬芳四溢的名种,不禁掀髯大喜,欣然挥毫,为紫斑牡丹造相,并题长跋,纪其始末,笔墨精道,画藏台湾。
人们不仅逐园追赏牡丹,而且爱在花瓶内插折枝牡丹,有园主赠的,也有买的,但均将断口处烧焦,或用蜡封住,来延长花期。赏牡丹宴饮时,有一道必上之菜,就是油煎白牡丹花瓣。做法是:选白牡丹花瓣,裹以放有少量粉芡的蛋清,油煎即可,膨松可口,类似炸虾片。
20世纪50年代后,五泉山、白塔山等公园,宁卧庄宾馆、友谊饭店,以及各文化馆、俱乐部广植牡丹,金天观改为工人文化宫,老牡丹得到精心培育,观赏的去处更为广泛。90年代以来,榆中县和平乡、皋兰山龙首山庄、永登县中川等地先后建立牡丹园,以品种繁多,规模宏大取胜,并且年年举办牡丹会,漫山遍野盛开牡丹,争奇斗艳,吸引兰州及周边游人观赏。由于这些牡丹园的所在地比市区的海拔高,牡丹次第开花,可以延续一个多月,游人逐花忽东、忽西、忽南,看个不够,这恐怕是全国少有的牡丹会吧!
明清以来兰州形成了赏牡丹的习俗和牡丹文化:大门楼装饰砖雕牡丹,房檐、窗棂装潢木雕牡丹;桌围、墙围、窗帘以至缠腰子(兜肚)、鞋垫上都绣有五彩牡丹;窗花爱剪牡丹;兰州画家唐琏、马虎臣、曹蓉江、郝进贤、孔寿彭善画牡丹;兰州人甚至把沸腾涌滚浪花的开水称为“牡丹水”,用来泡茶,香酽异常;古今文人还留下了众多吟咏牡丹的诗词。
四月八浪五泉
四月初八,传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各地佛寺僧众举行佛事活动,仿传说中的“龙王以香水洗灌释迦太子”的故事,用五色香汤洗灌释迦牟尼佛像,以纪念佛的诞辰,称为浴佛,这天称为浴佛节,亦称龙华会。兰州地区自魏晋时传入佛教,至迟到元明时期,就有在五泉山举行浴佛节的习俗。
五泉山位于皋兰山北麓,由三麓两涧构成:东麓为塔子坪,西麓为二郎岗,中麓将一条山沟分为东涧、西涧,俗称东龙口、西龙口。两涧尽头瀑布飞悬,泉眼遍布于两涧与中麓各处,其中最著名的有五:即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隋唐时期,据此设置五泉县。《大元一统志》载西汉骠骑将军西征匈奴,插鞭皋兰山下,涌现泉水,以济军渇的传说。山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溪流潺潺,水磨飞转。清人陈如稷《兰州志》载:“自麓至巅,佛院禅房参差缭绕,揽胜不穷,登临难遍。”其主要寺院,元代为皇庆寺,明代为五泉寺、崇庆寺,清代为福泉寺,民国初刘尔炘重修后改为浚源寺。
四月上旬,正值兰州南园五泉山一带万树杨柳如烟,杂花生树,油菜花金灿灿的好时光。明清以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左右,五泉山上各寺庙开门,举办浴佛节龙华会,经幢绸匾高悬,香烟缭绕,善男信女在钟磬木鱼声中诵经礼佛以消灾。酒肆饭庄早早上山,借寺庙空闲房屋,砌灶,搭篷,烹制菜肴。各种风味小吃纷纷占据有利地形,日用百货摊子沿山门朝北摆设,一直延续到沙滩口子(今八路车起点站),小贩高声吆喝,人声鼎沸。秦腔班子演出会戏酬神;各色杂耍、魔术圈场表演,要紧关头,打住不演,巧舌如簧地兜售大力丸、桃花碱(香皂)。兰州人倾城而出,游四月八庙会。兰州进士王烜有诗云:“此日真皆大欢喜,红男绿女满南园。花花界有庄严地,个个人来拜世尊。”红男绿女接踵摩肩穿行其间,礼佛、购物、品小吃、看热闹,各得其乐。有的全家围坐在碧草如茵的溪流旁、古树下笑谈野餐,共享良辰美景,多了些世俗的欢快,少了些宗教的肃穆。
会戏主要在山门戏楼举行,亦称赛楼,坐北向南,上悬“高山流水”匾,每字约三尺见方,笔力雄健,系晚清宁夏知府谢威凤所书。两侧为光绪兰州进士黄毓麟撰书楹联:“碧天曾补,黄土偶抟,问从来何事非戏?一曲传奇,作俑且休嘲优孟;绿水长流,青山自在,到此处几人留名?千秋怀古,开场端合唱嫖姚。”楼南、东、西三面均为看台,挤满观众,不时喝彩,将红缎被面抛上台去,为名角披红,为之捧场。这里是戏刚演完,二郎岗二郎庙中的锣鼓齐鸣,吹竹弹丝,会戏又开场了。观众于是又拥上二郎岗。清光绪间临洮贡生魏椿《四月八游五泉山竹枝词》,对此这样描述:“彩楼镇日奏笙簧,优孟衣冠最擅场。看罢人人都道好,携尊又上二郎岗。”
两涧里老柳树下随处都有凉粉酿皮子、凉面、粽子、甜醅子担子,其中最有特色的小吃是蜂蜜粽子。小贩将担子摆在西龙口瀑布之下,放粽子的木笼左右,摆设众多动物、人物瓷器:有袒腹大肚弥勒佛笑口常开,浑身爬满神态各异的顽童;“娃娃尿尿(兰州话读sui),牛儿喝水”,前者为瓷制精沟子男娃娃,泉水自背后注水孔灌入,再挺肚抛物线不断尿出;后者为瓷制弯角水牛,低头饮水。还设置微型水车,借瀑布飞泻,打动水斗,使之不停旋转。这些摆设吸引游人,驻足观看评说,吃一盘甜蜜凉糯的粽子,压压热气。菜农从地里拔出花缨萝卜,名叫“火罐罐”的红色洋萝卜,在溪流内清洗干净,扎成小把,声声叫卖。游人多爱买上一两把,与家人分食,甜嫩多汁,可与水果比美。王烜竹枝词对此这样描述:“盛会开成众妙门,珍奇罗列若星繁。时新萝卜花缨好,也向沟沿洗一番。”
据秦维岳《皋兰县续志》,至迟在乾隆时,就有四月八浪五泉求子嗣的习俗:“四月八日,五泉山寺浴佛,人士游观,施金钱。山洞中有摸子泉,妇人乞子者,摸泉中得石子,云宜孕。”摸子泉在地藏寺旷观楼下摸子洞内,深二尺许,两侧石壁凿佛龛,数十级踏步之下,有泉一盈,深尺许,泉内有石粒、瓦片。求子女者搭布施钱,焚香叩首祷告后,伸手摸索,据说摸到石粒的生男孩,摸到瓦块的生女孩。这种说法显然是附会弄璋、弄瓦的典故,以迎合求子女的心理,来聚敛香火钱的把戏。《诗经·小雅·斯干》有“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的说法。璋,玉制的礼器,弄璋是希望男婴长大后人品如玉高洁。瓦,纺织用的陶制纺锤,弄瓦是希望女婴长大后,习劳执勤。这是先秦的育儿民俗事象,无现代意义上的男尊女卑观念。五泉山人刘尔炘一生不言鬼神,反对迷信,斥责此举“岂非无聊之举乎?”曾书楹联悬在洞口:“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讽谕那些重男轻女者,不要听信无稽之谈。
抗日战争中,八战区进驻五泉山,成为军事禁区,庙会一度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四月八庙会又兴盛起来,同时举行物资交流大会,举办各种文化宣传展览。20世纪60年代后中止。70年代后期恢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庙会规模变小,佛事活动变大,民俗事象减弱。
浮瓜沉李雷坛会
道光秦维岳《皋兰县续志》载:“八月三日,祭阿公祠,梨园作剧,酺饮。”光绪卢政《皋兰县续志稿》载:“八月三日,祭阿文成公祠,自朔日至初八日,陈百货、杂剧,四民云集。”阿公即阿桂,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充军机处章京,后擢内阁学士。曾率兵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大小金川,晋公爵。乾隆末,以钦差大臣名义参与兰州战事。卒后谥文成。道光三年(1823年),其孙那彦成任陕甘总督,奏准朝廷为其祖父建祠,列入祀典,秋季官方致祭,香火兴盛,此后逐渐演变成以出售字画、品尝瓜果的文化庙会。
八月上旬,瓜果飘香,雷坛河畔游人似潮,纷纷走过木桥(今雷坛河铁路桥稍北),进入金天观山门,逛雷坛会。观内到处排满货摊,有京广杂货摊,也有日用百货摊,更有小孩们最喜欢的漫脸子(面具),什么关公的、孙悟空的,以及玩具刀枪剑戟。还有应时瓜果摊,二三十斤的大西瓜、散发酒香的醉瓜,以及大红枣儿、酥蜜梨、葡萄,色彩鲜艳,香味缕缕。锅盖大的葵花,杂七杂八堆放,其籽有白的、灰的,还有黑紫色的,无不籽大仁饱。煮熟的嫩包谷,散出诱人的香味。还附带出售清供品——“心不干”,一嘟噜一嘟噜的橘红色似小灯笼的果实,配以绿叶,十分艳丽可爱,人们买回去,挂到墙上,作为清供,一直保持不变色到次年,故名“心不干”。另有卖一束束嫩黄色碎花花的,此即学名叫矶松的野花,瓶插几个月而不变色。
再往西为阿公祠的戏台,坐南朝北,台上丝竹锣鼓齐奏,演唱秦腔,台下人头攒动,时时喝彩。戏场北部为小吃摊,什么凉粉酿皮子、荞粉、灰豆子、甜醅子、卤肉、肥肠面、烩面片、酥饼子等等,甜酸香辣,任君选用。也有耍把戏卖当的,击鱼鼓筒板唱道情的。再往西、往北,搭起棚子,移来酒房、菜馆,操办酒席,一般为鸡肘席、海菜席,食客吆五呼六,醉语声声。进二门,入过厅,即为大殿,殿前两侧为仪仗架,分插红棍两根、杏黄伞一把、旗枪五只,殿中塑阿桂坐像。八月初三,地方官员拈香致祭。
阿公祠西侧为雷坛,中有檄雷之坛,四周为回廊,绘有《雷祖出巡图》、《雷祖回宫图》与《金阙玄元太上老君应化图》壁画。古董商、裱糊匠以及字画收藏好家,将古今字画挂满回廊,有郭朝佐、冷文炜的草书,张美如、唐琏的行书,朱克敏的八分书,王晓霞、唐琏、温虚舟的山水,马虎臣、曹蓉江的花鸟,赵冲谷、明福、陈韶伯的人物,应有尽有,货真价实。至于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郑板桥的竹子等大家作品,十有八九是赝品。有些宦游者以物美价廉,多买朱克敏、唐琏的作品,使兰州书画名家传名东南诸省。还有卖钟鼎彝器、青花瓷、宣德炉等古董的。抗战后期,国民党某干部学校及军队进驻雷坛,持续百年的雷坛会终结了。
傲霜挺立菊花会
秋风送寒,霜凝大地,草木凋零,举目萧杀。惟有花中四君子的殿后者——菊花傲霜怒放,姹紫嫣红,给衰飒的寒秋增添了几许生命的活力。菊花的这种凌寒不凋的高洁品操,早在先秦已被古人所认识,《礼记》说:“季秋之月,菊有黄华”,屈原吟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在。”而清初的《花镜》竟给菊花归纳了五种美德:“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这种长期积淀的菊文化,表现为中华民族赏菊、爱菊、艺菊、颂菊、绘菊的习俗,至今兴盛不衰。
就拿兰州来说,明肃王在王府凝熙园中广植菊花名品,每到秋菊盛开时,邀集兰州士人,举行评菊会,根据花型、色彩、姿态,选出佳品,排列等次。兰州举人郝璧参与评选,写有《菊品序》、《菊式序》、《菊仪序》、《菊经序》、《菊部序》,分别予以解释。明代兵部尚书彭泽谪居西园,整日莳花艺菊,过着田园生活,九月菊开,与几个老友饮酒赏菊,填词调寄《满江红》:“行过前谿,抬望眼、满山红叶。便驱车、早上山楼,饱看秋色。携酒儿童呼不到,灌园老叟工初歇。更扶筇杖、走上醒心亭,观林樾。将九日,黄花节。着野服,延佳客。忽水满方塘,小筵初设。随意杯盘花间酒,满前佳菊黄兼白。算今生、寿享百年,兹难得。”流露出一种荣辱不惊达观的思想境界。清道光时书画家朱克敏最爱画墨菊,寥寥数笔,逸气横生,往往以“三径秋容延客醉,一年花事为君忙”,为收藏家所珍爱。而曹蓉江则以敷彩菊花最为擅场。咸丰回族举人马世焘有诗:“秋日凄凄景倍闲,重阳前日订高攀。明朝共载黄花酒,不上南山上北山。”记载了清代兰州人重阳登五泉山、金山寺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至清光绪间,兰州菊花品种已达一百多种。民国初年,韩仰鲁副官从东南一带购进菊花名种,栽植在仰园(今邓园)里,举办菊展,供游人观赏。自1942年起,兰园种因书屋设文艺茶座,年年举办菊展,推出新品种,盛成、高一涵、赵浩生等文化名人品茗赏菊,聆听民乐,赋诗填词,评选佳种。方晨光则以油画写生菊花名种“旭日东升”、“金龙滚珠”等,形神兼备。文艺茶座主人廖子厚等将所育菊花新种赠送友朋,编印《艺菊专刊》。兰州各花园、果园多植菊花,含苞待放时,带土球挖出,放在浅子里沿街挑卖。王烜有诗:“平野风光逐日新,秋云漠漠水粼粼。几株红树添如画,一担黄花卖与人。”正是卖菊花的写照。居民多买回,装入花盆,作为晚秋的清供,放在未生火的房内,一直能开到初冬。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韩练成提议举办菊花会,由企业家王维之出资,园艺家石草坡、廖子厚从兰州各花园购来5000盆菊花,在中山林举办展览。时值降温下雪,于是借来灵明堂的大帐篷,将菊花摆放其中,于10月1日顺利开展,菊花怒放,游人众多,以欢庆兰州解放,新中国建立。此后,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也多次举办菊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委党校花圃、慈爱园的菊展以名品纷陈驰名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