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传统的春节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它至少拥有四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在人生旅途上树一通里程碑,区隔已走过的路程和即将步入的路程;二是祭祀,缅怀祖宗懿德,承继祖宗遗志,融洽天地万物,祈盼来年福星高照;三是礼仪往来,融洽亲情,密切亲朋关系;四是民间娱乐,普天同庆,宣泄感情波澜,体味生活乐趣。并且,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年事了。
腊八
兰州人过年,先要筹办年事,称之为“忙年”,一般从腊月初八开始,除夕必定料理清楚。腊月初七晚上,舀一碗清水,放在户外,次晨观看碗中冰,根据形状、冰纹、厚薄,占卜来年庄稼的丰歉。初八这天,要喝腊八粥。主料有大米、糯米、黄米、小米,辅料有黄豆、红枣、杏仁、葡萄干、百合片等,装在砂锅中,连夜用文火慢熬,赶在天亮以前熬熟,加糖,先祭祀祖宗,再祭户庭,然后将粥抹在门楣、灶头、井边、棚圈,以除不祥,祈盼丰收。之后,全家围炉分食粘稠的腊八粥,而且有意留些剩粥,以寄寓“粘粘(年年)有余”的祈盼。并讲究在天亮之前吃粥,吃得越早越好,早了,预示来年庄稼成熟得早。
腊八,被称为如来佛成道的佛教节日,腊八粥就是佛粥。传说释伽牟尼修行时,无饭可吃,挨饿数日,一个好心的牧羊女赠与羊奶大米粥,助他修炼成佛。后来,僧众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举行佛事活动,施放七宝五味粥,弘扬佛法。这也是洋节,但是添加了中国元素,成了真正的中国节。
黏黏糊糊、甜甜蜜蜜的腊八粥一喝,人们的头脑也发粘了,一改往日的勤俭度日的习惯,糊里糊涂大办年事;过年时纵情吃喝娱乐,慷慨大方;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一粒粒数着吃炒豆子,这才醒悟,居家过日子,要量入而出,铢锱必较,节俭度日了。到来年腊月初八,照旧喝腊八粥,照旧办年事,照旧过年,二月二照旧吃炒豆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形成了厚重的春节文化。
办年货
腊八之后,兰州城里沸腾起来,叫卖吆喝的市声响彻寒空,熙熙攘攘,满城四关都是人流,行色匆匆,穿行在摆满货物的商铺和地摊之间,讨价还价,采购各色年货。乡下人赶着毛驴,驮着粮食和洋芋进城,尽快卖掉,然后采购一些花布、棉花、小帽,灌些清酱酽醋,请上门神、财神、灶爷等纸马,买上红纸、门钱子,卷成筒筒,插在棉帽上,充分利用空间,成为办年货的独特景观,趁着天色还明,赶紧吆喝着毛驴出城回家了去。
菜贩们个个兴高采烈,挑着忽闪忽闪的浅子,装满韭黄、百合、胡萝卜、白萝卜、包心菜、大声吆喝叫卖,狠抓商机。肉架子上挂满一扇扇肥猪肉,屠家一边高声喊道:“刚宰的肥腔子肉,便宜!”一边在肉墩子上用斧头剁块,递给顾客。穿着白板羊皮大衣的青海湟鱼客,在毡上摆满冻成冰棒棒的湟鱼,麻利地用锥子在鱼腮上扎个眼,用细麻绳穿起来,两条、四条一串,卖给顾客。粗的细的粉条子码得山高,人人买一捆提回家去。还有山里人,提着野味叫卖,有五颜六色的野鸡(雉)、褐色的嘎啦鸡(石鸡)、草黄色的野兔,小孩们跟在后头叽叽喳喳看新鲜。
除物质的年货之外,还有精神的年货。那就是卖年画和宪书(农历)的摊子。地上摆的,墙上挂的,都是些五颜六色的年画,大都为木刻拓印黑色轮廓后,染色而成的。其内容有鱼戏莲花的“连年有鱼”,有花瓶插折枝牡丹的“一品富贵”,还有金鱼缸两侧置方天画戟与石磬的“吉庆有余”。还有门神、灶爷、财神、纸马、门钱子、福字、春联等等,都隐含着吉祥喜庆避邪祛疾的意蕴。忙活的人们肩扛手提装满包包囊囊的食品,总忘不了买些纸马、年画、春联回去。
祭灶
民以食为天,过年前就要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先将烟熏火燎、漆黑如炭的灶神龛——“灶神板板”,清理一下,将旧灶爷纸马及楹联取下,换上崭新的灶爷纸马,以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楹联,贴上五彩门钱子。再供上灶糖(白色的麦牙糖,有块状的,球形的)、灶饼、草料、豌豆各一碟。灶糖粘而韧,可粘封灶爷的嘴,让他向玉皇大帝述职时,无法张嘴打小报告,汇报人间的坏事。草豆则是灶爷坐骑的口粮,让它有足够的脚力,速去速回,带来吉祥如意。换下来的灶爷纸马及楹联,要在鞭炮声中焚化,因之称为“小过年”。而今祭灶的习俗不常有了,但仍在吃灶糖、品灶饼、放爆竹,它预示着春节的脚步加快了。
扫房
“二十四,扫房子。”过年就是除旧布新,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买来七里河双营子的糜子笤帚扎在长竹竿上,清扫屋内墙壁、“仰尘”(纸糊天花板)、屋外檐间积尘和吊吊灰。粉刷墙壁,新纸裱糊“仰尘”。撕去旧窗户纸,擦洗窗棂,糊上雪白的窗纸,装饰窗户。清代前期,家家户户都贴窗花、五色綵,装饰刺绣的或绘制的人物、花鸟、草虫,悬挂五色灯草堆衬,各自表现女工的巧妙。晚清以来,一般人家用红纸剪成窗花,贴在四角,图案多为梅花、牡丹、鱼、狮子等。中间多贴一幅木刻填彩年画,内容大都是谐音构成的吉祥物,如“岁岁平安”画有花瓶、麦穗,“百事如意”,画有百合、柿子、如意等等。读书人家则讲究贴“窗孔子”(贴在窗棂上的微型书画作品),有花卉、山水、四体书法,无非是些唐诗宋词名句以及吉祥成语,显示其文化素养。用水浸蘸草木灰,擦拭家具上的叫作“什件”的铜饰、铜锡供器、花瓶等瓷器,务使晶莹光洁。娃娃们则用鞭杆子、树枝抽打毡毯,“砰!砰!”灰尘飞扬,把积土打净了,重新铺到炕上。主妇们则挽起双袖,拆洗被褥,空气中冲溢着浓浓肥皂味,院里绳上挂满冻成硬片的被褥里面、衣裳。
剃头洗澡
紧跟着剃头洗澡。兰州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不论贫富,都要到待诏(理发师)担子上剃个头。担子的一头是梯形的凳子(侧面为一系列小抽斗,内放理发用具),另一头是三位一体的火炉、烧水铜壶、铜脸盆,所谓“待诏担子一头子热”即指此。顾客坐在凳子上,待诏用热水将头发焖湿,然后用锋利的剃刀,把头剃得精光锃亮,把脸刮得净亮,用挖耳勺把耳屎掏得干干净净,一阵捏拿按摩后完事,使人觉得精神一爽,意味着将一年的晦气一扫而光,再去洗澡。当年有名的澡堂子有辕门西栅子的雅园、马坊门的灏园、南大街的兰馥池,都是大池子,水蒸气升腾、热水融融,泡好之后,再搓背,不仅清除了身上的污垢,而且将一年的不痛快及霉气一并除去。
做年菜
紧跟着主妇们蒸馒头、花卷,炸油果子,汆丸子,煮肉燉鸡,做“碗儿菜”(扣在碗内的半成品菜肴,以备馏热后食用)。花卷如鲜花开放,现出姜黄、红曲、绿苦豆子,正中用红曲点花蕊。“油馃子”花色纷呈,造型多样,有佛手、如意、树叶、仙桃等造型,甜酥香脆。“碗儿菜”有肘子、糟肉、虾肉、粉蒸肉、八宝酿饭等。一定要有油炸湟鱼,以备年菜,寄寓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总之,一切菜肴食品都必须在年前备好,讲究正月里动切刀不吉,实则是让主妇不下厨或少下厨,使辛苦一年的她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