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婚姻礼仪民俗(古代婚姻礼仪有哪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礼仪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构成了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体系化的繁复严整的婚礼习俗。这些习俗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和流变中形成的。尽管古代的婚礼习俗在当下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但其中的某些基本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在现代婚礼的各种形式之中。当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地域的差异,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婚姻礼仪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古代婚俗概述

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形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婚姻不仅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还因此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礼俗。正是由于其特殊的重要性,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被称为“终身大事”和“礼之本”。婚姻是两性结合、繁衍种族的根本性文化形式,古人认为“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正是基于这种婚姻形态建立起来的。

婚姻礼仪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大约从伏羲时代开始即有男女婚嫁的礼仪,到春秋战国时期婚嫁制度更加完备。人类在群婚状态下,群居穴处,依赖原始欲望来繁衍后代,是不会存在婚姻礼仪的。历史学家们认为,礼的创始人是伏羲氏。伏羲创礼,自然包括创作婚礼,史载“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时要求婚姻大事“必告父母”。至夏、商时期,又规定要“亲迎于庭”和“亲迎于堂”,这或可视为中国婚俗的萌芽。

古代文献记载、神话传说以及民俗活动表明,中国古代婚姻主要经过了杂乱婚、族外婚、对偶婚和文明婚等阶段。由原始群婚发展到专偶婚,是古代社会由蒙昧、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随着婚姻纽带连结范围的缩小,婚姻礼仪反而趋于繁复,并逐渐形成条文规定。中国以礼为基准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形成于周朝。相比于此前,这种进步的聘娶婚制,既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婚礼程序以及相应的习俗。

古代婚姻礼仪民俗(古代婚姻礼仪有哪些)

2、婚礼程序与习俗

《礼记·昏义》对古代婚姻礼仪的形式和意义作过完整描述,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而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

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即为古代婚姻嫁娶的“六礼”。简单地说,纳采是初步商定婚姻意向,问名是问女子姓名,纳吉是卜算婚姻是否吉祥,纳徵是收受聘礼,请期是订婚嫁的日子,亲迎是男方迎娶新娘。后世虽然对“六礼”的名称多有并省和改易,但内容基本不变,并增加了不少琐碎的细节。历代婚嫁的程序不外乎是说媒、相亲、过礼、择吉、迎娶、拜堂、喜宴、闹洞房、回门等环节。

1.说媒和相亲

传统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不能自由恋爱,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要经过媒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结连理”、“谐秦晋”,即结为夫妻。这种说合就是“说媒”或“做媒”,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称为“媒人”、“月老”或“冰人”、“冰斧”。说媒也叫议婚,即商议婚事。古代议婚主要是由男女双方家长完成的,议婚的基本原则是门当户对。议婚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双方的家庭情况(包括财产、社会地位、人口构成、为人口碑等)、男女双方的情况(包括年龄、属相、人品、身体、闺门声誉、不良嗜好等)。男女双方家长听过媒人介绍后,若有结亲意向,便开始着手相亲。

相亲是男女两家直接相看婚姻当事人。女家看女婿,男家看媳妇。相看女婿的形式多样,可约定时间和地点,或在集市上相见,或直接去男家串门,或是让媒人陪着男方来女家。相看媳妇时通常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男方或媒人以串门聊天的方式观察女孩的相貌、针线如何。相亲过程中,男女双方的意向经常通过比较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在有些地区,男孩来到女方家里,女孩若对男孩有意就为男孩斟杯茶,男孩若也有意就喝下。

2.过礼和择吉

相亲满意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又叫“下定”、“下花红”等。男女双方要“换帖”,即交换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推算两人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合八字后,男方要选个好日子去女方家“过礼”,即向女方赠送聘礼,聘礼的多少要看男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过礼在订婚仪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只要女方收下聘礼即承认婚约已定。

换帖订婚后,接下来就是确定结婚的时间,该程序在“六礼”中称为“请期”,通常由男方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日期。之所以请女方择期,是因为许多人笃信“坐床喜”,期盼新婚之夜能让新娘怀孕,故而要避开例假日。当然更多的时候是男女双方请阴阳先生通过占卜确定吉日良辰。古人认为婚姻关系是天作之合,结婚的日期和时辰要顺应天时。嫁娶择吉的主要依据是看所谓“神煞”的当值秩序和新人的生辰八字。

3.迎娶和拜堂

男女双方择定良辰吉日后,便通知亲友,准备婚礼。婚礼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而且中国人向来讲究面子,所以举行婚礼十分讲究排场。古代的婚礼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在盛大的同时,也显得特别复杂。

按照惯例,婚礼当天清晨,女方要喝“出嫁酒”,男方则要备好午宴,并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喜字和婚联。出嫁的姑娘要“开脸”,即由母亲或姐姐梳妆打扮,佩戴凤冠霞帔,蒙上红盖头。男方鸣炮奏乐,带好礼物,发轿迎亲。到女家后,新郎拜见岳父母。接着女家开席,席间,女家可能会“刁难”媒人或新郎。早宴过后,新娘上轿。新娘上轿时要痛哭,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即“哭嫁”。男家迎娶新娘时,要鸣炮动乐。伴娘搀扶新娘下轿,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人洒花。许多地区,新娘在入堂前后还要射邪、跨火盆、喝糖水等。

拜堂不在“六礼”之中,直到南北朝以后才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婚俗。拜堂仪式是在喜堂正面放上供奉诸神的“天地桌”,桌上除天地祖先牌位、龙凤花烛之外,还有盛满粮食的米斗,斗中插上弓、箭、尺、秤等物,俗称“三媒六证”(三媒指男女双方聘请的媒人及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指斗、尺、秤、剪、镜、算盘),表示婚姻合乎礼法。吉时一到,燃香点烛,新人随司仪口令开始跪拜。司仪的口令一般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也有些口令如同歌谣,非常有趣,比如“香烟缤纷,灯烛辉煌;新郎新娘,双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拜堂之后,是极度丰盛的婚宴。

4.归宁(回门)

归宁,从字面解释就是向父母报平安,并使他们内心安宁。具体来说,是指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谒妻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后世各地对归宁的称呼各异: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常把回门定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礼的最后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回门之日女家设宴款待,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则不同宿。古代妇女婚前属于父母,婚后属于丈夫及其家庭。归宁意味着女子与父母的正式告别。此后,除非是父母邀请,或是得到公婆、丈夫允许,且由丈夫陪同前往,妇人不得随便回娘家。

3、特殊的婚俗

相对于正常的婚姻来说,中国民间存在着多种特殊的婚姻类型,比如转房婚、入赘婚、典妻婚等。如下选作叙述。

1.转房婚

转房婚是兄妻弟婚、弟妻兄婚或父妾子婚的婚姻习俗,是原始社会族外群婚制的遗俗。古代女子出嫁后,便为男家的财产,寡妇必须留在男家转婚。

2.入赘婚

旧时遵循男尊女卑,女到男家成亲天经地义,但也有男到女家成亲落户的情况。男到女家成亲落户多是女家无兄无弟,为传宗接代招女婿上门。男到女家成亲落户要随女家的姓氏,常被人称为“倒插门”。

3.典妻婚

典妻婚是将妇女当做性工具或繁殖工具租典给他人使用的婚配变通形式,也是买卖婚姻的异体表现。由于家庭经济极度困难,丈夫无力维持生计,将自己的妻子典当(出租)给他人,而对方则以租金或财物租用他的妻子作为临时妻子,按约定的时间归还。

4.冥婚

冥婚也叫阴婚,是为死去的人找配偶,可以是死人,也可以是活人。冥婚包括嫁殇和迁葬两种情况。家长出于疼爱和思念,为儿女在阴间择偶,以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

5.童养婚

童养婚俗称等郎婚。通常是在自己有子嗣之后,买进或抱养别人家的幼女作为养女,等长大成人与自己的儿子成婚。也有的人家即使膝下暂时无子,也买进或抱养别人家的女孩作为养女,准备生子并成人后为其完婚,以避免儿子成年后聘妻的高额彩礼,同时为自家尽早增添无偿劳力。还有的人自己早已成年,甚至已婚,但仍抱养幼女,待其长大后与自己结婚。

6.胎婚

胎婚是旧时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即双方家长于孩子尚未出生之时就约定的婚姻。也有怕男女长成后互不相认,或一方不守信诺,将衣襟裁为两幅,各执一幅为凭证者,称“指腹裁襟”或“指腹割衿”。统治者虽有禁止,但无实际效用。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