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姓名:“姓”表示属于某个家庭,是血缘关系的体现;“名”则是个人独有的符号。中国人习惯孩子随父姓,这是父系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规矩。现在“姓什么”出现了“自由化”的倾向,有些小孩开始随母姓甚至随外婆姓。“姓”是命中注定,但“名”可以自主,所以中国人绞尽脑汁希望给孩子取个别致的名字。
按照汉族的传统,孩子的名字通常由祖父母或父母等长辈来取,或是请有文化的亲戚、先生来取。小名比较随便,限于亲友之间使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通常取姓名的尾字与“小”搭配或叠字构成小名。旧时民间认为,阎王爷专门勾那些聪明伶俐的孩子的魂儿,家长就设法给孩子起个特别土气的小名,以避开勾魂鬼。老百姓还认为,越俗越贱的名字越容易养活,比如“二狗”、“大牛”、“铁蛋”等。也有人按照孩子的生辰八字,在名字中使用“鑫、森、淼、焱、垚”等字以弥补五行的缺损,或通过名字笔画的变化为孩子求吉辟邪。
中国人取名字的代表性模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一是情境法,以婴儿诞生前后的征兆、父母的感想、诞生时的情境作为取名的素材;二是期望法,在孩子名字中寄托父母的期望;三是言志法,将志向寓于名字之中。这三种方法不能涵盖所有的取名字的思路,但大致规律如此。同时,由于表示吉祥的常用汉字有限,因此导致重名现象很严重。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