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民族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有什么特点

中国民俗服饰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民族分类,可分为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按年龄分类,可分为成人服饰和儿童服饰,其中成人服饰又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此外,还可按服饰用途划分、按服饰种类划分,等等。汉族服饰民俗历史悠久,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汉族分布区域广泛,各地区的民俗服饰也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民族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汉族服饰民俗呈现出中西各种款式杂陈的特点。

男子服饰

旧时汉族中青年男子平时多穿蓝色、青色、灰色中式或西式的短衣长裤,读书人一般穿长衫,富豪子弟常穿绸缎制成的长袍、马褂。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男子尤其是学校师生多穿中山装。老年男子冬季的惯常装束是大襟长袍,并在长袍外面加罩一件马褂;春秋季穿夹的长袍,夏季外出办事或在家待客时穿长衫,居家时多穿对襟短袖衫和长裤。

汉族男子旧时喜欢穿青鞋、白袜,中老年穿剪子口布鞋,青年人穿圆口布鞋。冬季老年人穿的棉鞋,俗称“两片瓦”。后来皮鞋流行,汉族男子日常多穿皮鞋。但是传统布鞋因其手工制作、舒适合脚,特别是如北京的内联升和天津的老美华、德华馨等老字号制作的手工布鞋,依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

民间有“三棉不如一缠”的谚语,说的是旧时汉族男子服饰中极具特色的布腰带及其多种用途。这种布腰带多为青色或蓝色,一般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能在腰间缠绕两圈多。首先,勒上布腰带,可以使衣服紧贴身体,有利于挡风御寒。其次,布腰带打开还可以当包袱皮,用来背孩子、背东西,干活时可以用来擦汗。此外,人们扎上这种腰带,大襟上衣的腰部以上就形成了一个大口袋,可以在里面装一些杂物。北方男人还习惯将长管烟袋、烟荷包系在一起,插在腰带上,取用十分便利。类似的腰带在部分少数民族服饰中也较为盛行。

女子服饰

从古至今,女子服饰一直是服饰民俗的主要内容和亮丽风景。汉族女子服饰民俗的主要部分包括发饰、首饰、衣、裙、袄、裤、鞋、袜等。

旧时汉族女子的发式有少女和妇女之分:未婚女子额前留“刘海”(头帘),脑后梳独辫,在辫子根部和末端都扎有红头绳,还喜欢在头右侧插花作为装饰;也有梳两条辫子、额前不留头帘的式样。女子从结婚开始,就要将长发挽起,在脑后盘成发髻,用簪子固定或用线网罩住。中老年妇女使用的头饰主要是青纱包头、平绒帽、方巾、勒子等,如今在有些地区的农村还可以见到这些头饰。20世纪20年代起流行“剪发”,长的散披于肩,短的与耳垂相齐;城市女子也有烫发的。由于“剪发”的时兴,日常生活中妇女的发饰用得少了,只有在参加婚礼等礼仪活动时才会用到。如今女式发型多种多样,用来美发的饰物材质、花色繁多。汉族女子的首饰比较简单、轻巧,主要是戒指、手镯、项链,大多用金、银、玉、翡翠等制成,人们按自家的经济条件而选用。现在很多复合材质的首饰因时尚、亮丽、价廉等特点适合日常搭配,很受年轻女子的喜爱。

汉族妇女传统的绣花小袄,旧时各阶层妇女都穿,有领、有襟,袖长齐手,衣长在腰部下方,袖口为挽边、绣花,袄四周有约15厘米宽的黑缎绣边,边内又有约7厘米宽的绣花丝边。生活贫困的人家用不起绸缎,主要用土布或洋布,也不一定有挽边和绣花。20世纪30—40年代,汉族女子的服饰主要是旗袍。近年来,旗袍在节日庆典和国家重大活动中频频亮相,已成为中国女子服饰民俗的代表,也是广受现代女性喜爱的中国民俗服饰,不仅常被推崇为礼仪场合的着装,平时也会有人穿,或穿着改良版的、更适合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旗袍式连衣裙”。

古代汉族女子,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女子除睡觉外通常是裙不离身,只有在闺房中或见晚辈时的非正式场合才可能会只穿裤而不穿裙。直至近代,女子上衣下裤的打扮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汉族女子的裤子有长裤、九分裤、七分裤以及宽裤脚、窄裤脚、束脚裤、散脚裤之分。汉族女子的裙子有百褶裙、直筒裙、喇叭裙等款式,裙子上有彩色绣花,还镶有各色缎边。

旧时汉族女子广为流行缠足习俗,小脚是古代美女的特征之一,称为“三寸金莲”。与小脚相配,汉族女鞋是前尖后圆的式样,多为平底,也有带鞋跟的,在鞋的前脸处或鞋跟上绣花,叫“绣花鞋”。后来受西方服饰影响,汉族女子流行穿高跟皮鞋、短袜,与旗袍、裙装相配时穿丝袜。

汉族的民族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有什么特点

儿童服饰

毛衫、肚兜、开裆裤、桃子头、狗头帽和虎头帽、虎头鞋,这些极具特色的汉族儿童装扮是汉族服饰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毛衫

毛衫是新生儿贴身穿的内衣,其设计、缝制等所有的细节都密切贴合初生婴儿皮肤娇嫩、体态绵软等身体特征,包含着父母家人对孩子的精心呵护之情。所谓毛衫,是指衣边不折缝、呈布的自然毛边的衣服。其实用意义在于不会摩擦皮肤,还有让孩子自由自在成长的寓意。毛衫一定要用柔软的纯棉布和棉线缝制,多采用大襟式样,不用纽扣固定,而是在里襟缀一根细细的布带,从腋下的小洞穿出,与外襟的带子轻轻打一个活结。过去毛衫都是自家手缝,现在商店虽都销售成套的婴儿服装,但很多家庭的老人仍习惯亲手为家里新生的孙辈缝制毛衫。

中国北方民间还有过让小孩穿百家衣的风俗。婴儿诞生后,其姑、姨、外婆等亲属向街坊邻里每家讨一点布角料,然后将五颜六色的布角拼成衣服,称作百家衣,又称作百宝衣、吉祥服等。人们认为孩子穿着这种衣服可保平安。

2.肚兜

肚兜是汉族男女儿童的贴身内衣,也称作兜肚,顾名思义,其作用就是把孩子的小肚子兜起来、保护起来,而肚兜的寓意远胜于这种服饰的实用功能。肚兜为菱形,以对角线为上下,也有呈椭圆形的。肚兜多用红布或红花布制作,上面绣有吉祥图案或祝福字样。北方地区流行在肚兜上绣上红褐色的蝎子、黑色的蜈蚣、草绿色的蟾蜍、黄褐色的蛇和白色的壁虎等“五毒”图案,以毒攻毒,为孩子驱病害保安康,称作“五毒肚兜”。

3.开裆裤

开裆裤是前后裤裆不缝合的童裤,汉族男女幼儿一般都穿着这种裤子,便于孩子及时大小便。开裆裤可做成背带裤样式,无须系腰带,在背部裤腰上缝两条宽带子,交叉后过肩至胸前裤腰系上扣子相连。开裆裤依季节分为单裤、夹裤和棉裤。在北方寒冷的冬季,还会缝制一个缀有带子的小棉垫,自后向前围系在腰上,为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保暖,俗称“屁帘儿”。

4.桃子头

“桃子头”是汉族小男孩的传统发式:给新生儿剃头时在顶部留下一片头发,或者剃成桃形,或者剃成圆形,用这片头发保护婴儿尚未闭合的“囟门”。桃子头在汉族儿童发型中独具民俗意味。还有一种男童发型叫“鳖尾儿头”,就是只在脑后留一撮头发,形状像鳖的尾巴,其余的头发都剃光,有保佑孩子长命百岁的寓意,所以也叫“百岁毛”。有的地区男孩从出生到入学前一直留桃子头或鳖尾儿头。现在包括在城市里,也有给学龄前男孩留鳖尾儿头、桃子头的,甚至在成年男子时髦发型中也能看到桃子头的影响。过去家族中几代单传的男孩会留“铁箍型”发式,头顶中心剃光,周围留一圈短发,耳际上面也全剃光,留下的一圈头发看上去像一个铁箍,意思是把孩子牢牢“箍”住。

5.狗头帽和虎头帽

汉族儿童戴的多种帽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狗头帽和虎头帽。按民间的说法,戴狗头帽是期盼孩子像小狗一样皮实好养,戴虎头帽是期盼孩子长得像小老虎一样壮实。狗头帽是儿童在冬季佩戴的一种风帽,因外形似狗头而得名。狗头帽多用鲜亮的绸缎缝制,顶部两侧各有一只“狗耳朵”,额头上绣有小狗的面孔,帽子后部有披风一直搭到肩部,披风底边呈波浪形,两边各缀一根飘带,有的还在披风上缀上几颗小铃铛,随孩子身体活动而叮当作响,很是有趣。狗头帽保暖性极好,系上带子,帽子可将孩子的整个头部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以下的面部。虎头帽样式与狗头帽相近,只是“狗耳朵”换成了惟妙惟肖的两只毛皮“虎耳朵”,帽子前部正中绣上“王”字,孩子戴上神气十足。

6.虎头鞋

旧时的童鞋多做成虎、狮、龙、牛、豹、羊、兔、猫、狗等生命力旺盛的动物形象,在山西民间称这种鞋为“兽鞋”。这些童鞋由手工绣制,有单有棉,造型各异,憨态可掬,寓意明显,其中最流行的是虎头鞋。虎头鞋,有的地方称作“老虎鞋”,用与虎皮颜色相近的黄布缝制,鞋头上绣虎头,虎头额上绣有王字,有的还在鞋跟做一个虎尾巴,活灵活现。虎是百兽之王,给孩子穿虎头鞋是希望除害辟邪,祈盼孩子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从服饰的构成要素,即质(材质)、形(形制)、饰(配饰)、色(色彩)、画(图案)五个方面,对古今服饰及人们着装配饰的观念、习惯进行对比,归纳梳理我国服饰民俗的变迁,并将得出的结论填入表3—1中。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