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民俗的基本内涵,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系统。中国的服饰民俗是中华民族风俗民情的产物和载体,既一脉相承又异彩纷呈。了解中国服饰民俗的具体内容,首先要对中国服饰民俗的特色进行归纳和理解。

务实特色

服饰的功能首先是实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务实的文化观念,受其影响,中国服饰民俗的务实特色非常突出。

生产生活的需要是服饰民俗产生的客观基础,服饰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服饰的材料和功用也注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连,可谓独具匠心。例如: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赫哲族主要以渔猎为生,他们的衣服、被褥等许多生活用品都是用鱼皮和兽皮缝制而成的,有鱼皮长衫、鱼皮套裤和鱼皮鞋。穿着这种服装捕鱼时不易透水、狩猎时结实耐磨,鱼皮鞋轻巧、暖和、抗湿、防滑;蒙古族主要以游牧为生,脚尖部位上翘的皮靴便于骑马放牧,宽大的蒙古袍在骑马时可以为腰腿御寒,夜里还可以当被子盖,细长的袍袖在冬天可以遮挡风寒,夏天可以驱赶蚊虫。

中国服饰民俗的务实特色还表现在服饰设计中许多细微环节上。例如:婚礼上,新娘的着装多与求子有关,或穿“五子衣”,或穿一身紫色衣服,取“紫”与“子”同音,希望她婚后早生贵子。按畲族婚礼的习俗,新娘离家时,母亲要为女儿扎上一条长4米、宽1米的红腰带。这条腰带,是当地人用来背婴儿的,由此表示对新娘的祝福与求吉。我国台湾、浙江等地区的习俗是新娘头插铁彩金箭,胸前挂天宫锁、照心镜,肩上挂子孙袋。还有的地区新娘子嫁到婆家,要带蛙形图案布兜,蛙表示女性的生殖和生育能力,这是在告诉婆家自己具有生育能力。在传统新婚服饰中,都包含着祈福、求吉、驱邪的美好心愿。

民族特色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如汉族的唐装、维吾尔族的袷袢、蒙古族的长袍、朝鲜族的彩虹袄、傣族的筒裙、畲族的凤凰装、满族的“花盆底”鞋、纳西族的披肩、苗族的银饰等,这些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民族服饰,是各个民族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服饰民俗都和每个民族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体现了不同民族别具特色的民俗传统,是各族人民生活智慧的体现,也是区分各民族的外在标志,更是各民族的文化印记。身穿相同民族服饰的人共同传递着一个无声的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同时强化了同一民族的内聚力和文化认同心理。

不同民族对于服饰色彩观念上的差异,也是服饰民俗民族特色的反映。如在汉族的服饰民俗中,一般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颜色,不会用于喜庆场合。但是很多少数民族都喜欢和推崇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洁净、神秘和美丽。例如:藏族等少数民族将白色的“哈达”作为吉祥物献给尊贵的客人,土家族、白族都以白虎为图腾,白族、朝鲜族、回族等民族对白色服装很是偏爱。一些少数民族崇尚白色的习俗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等大多喜好雪山的白色、天空的蓝色、太阳的红色。

中国服饰民俗的基本内涵,独具特色的中国服饰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自成体系,在材质、形制、色彩、配饰及工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形式与内涵。同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服饰民俗的民族特色发生相互融合。如现在举世闻名、被认为是中国女性“国服”的旗袍,其原型是清代满族旗人的服装,正是满汉服饰民俗的相互融合和演变,才使之成为流行于世的中国女性经典服饰。还有蜡染、扎染等服装面料印染工艺,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民俗对汉族的影响。

仪礼特色

中国是服饰大国,素有“礼仪衣冠之邦”的美誉。在中国文化中,衣裳冠冕不仅是人们生活之必需,而且关系到仪礼规范,《管子》中说“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俗话说“官有官服,民有民衣”。服饰的穿戴具有很强的礼仪性、场合性和目的性,成为分尊卑、别贵贱、辨身份、表信仰的首要标志。自古以来,服饰与各种仪礼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标示着仪礼的规范,渲染着仪礼的气氛,因而具有鲜明的仪礼特色。不仅汉族讲究服饰的仪礼,少数民族也有此类服饰民俗,如苗族的衣装上遍布精美的刺绣图案,但这些图案并不是随意织绣的,什么地方织绣什么样的图案,各种图案表达的意思,什么身份、什么年龄的人应该配饰什么图案,都是有规矩和要求的。

服饰民俗的仪礼特色集中体现在人生礼仪与岁时节日之中。人从降生被包入襁褓,到成年之礼,再到穿婚装嫁衣,直至丧服祭冕,可以说一生都离不开服饰。在人生一系列的重要时刻都有与之相匹配的仪礼及专用服饰,作为一种标志,寄托一种祝福。人生仪礼中最重要的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仪礼,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有不同的方式与内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如彝族少女在15岁之前要穿红白两色童裙,梳独辫;15~17岁之间,要举行“换裙”仪式,内容包括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由此标志着少女已经长大成为女人;举行“换裙”仪式后,彝族女子穿上中段是黑色的拖地长裙,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挂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赶场、谈恋爱了。摩梭人在年满13岁时,都要在当年除夕晚上举行换裙或换裤的成人仪式。参加这些特定的民俗仪式,服饰必须符合相应的仪礼规范,否则就被认为是“失礼”和“越礼”,甚至被人嘲笑。

除了人生仪礼的重要时刻,在一些岁时节日中也展示和体现着服饰民俗的仪礼特色。如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婚嫁、生子、过节时多穿红色服装。如端午节时,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系上青、白、红、黑、黄色的“五彩线”,这五种颜色代表木、金、火、水、土,象征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能驱邪除魔,祛病强身;有的地区还有给孩子挂香囊和在脑门上涂雄黄酒的习俗,都是驱邪、求安、祈福之意。

现代社会,人们仍十分重视服饰的仪礼功能。如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国旗班和迎送国宾的三军仪仗队,其军帽、服装、手套、军鞋、穗缨、佩饰等都有明确的礼制,彰显出庄严、大方、刚健、优雅的气质,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仪礼中,婚礼的服饰民俗备受人们的重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婚俗与西方婚俗并行不悖,一对新人在婚礼上都会准备中式和西式两套礼服,登台亮相。中式服装是旗袍和唐装,西式服装是婚纱和西装,并佩戴与之相配的各种头饰、项链、戒指、耳环等。

表征特色

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服饰的变化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表征特色。

服饰是人们心灵的积淀、是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有着不容置疑的意义和象征功能,人们往往借助服饰来传情达意。中国服饰民俗的表征特色主要表现在色彩、图案、花纹以及配搭等方面,往往都寄予着一定的美好寓意。如给儿童佩戴的长命锁、项圈及童装上刺绣的花纹图案等,寄予了人们祈求孩子平安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苗族服装多用刺绣图案,其中含有苗族的历史意蕴,如文山“花苗”,在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和袖肘处绣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的花纹,有花状纹、江水状纹,相传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鸡和凤在彝族、白族等民族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些民族的少女喜欢带鸡冠帽或凤凰帽,是认祖归宗的一种表现。纳西族妇女服饰中的羊皮披肩,上部缀有两个大的圆形绣花图案,下摆横缀着一排七个小的圆形绣花图案,以此象征纳西族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早出晚归,不辞辛劳,服饰的设计意图表现了纳西族妇女的勤劳美德。

求吉祈福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服饰图案的选择与搭配上。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她们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辟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预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在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中,龙、凤、鹤、鱼、鸳鸯等吉祥动物,牡丹、松竹梅、莲花、葫芦、菊花、石榴等吉祥植物,太极图、喜字纹、寿字纹、福字纹、云纹、柿蒂纹等吉祥图符,被广泛应用,寓有驱邪求安、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等吉祥美意。例如:汉族服饰中常见“吉祥如意”、“龙凤呈祥”、“连年有余”等寓意的图案;满族服饰中常将花、鸟、蝴蝶形象绣在衣服的重要位置;蒙古族的红缨帽,帽顶象征太阳,红缨象征阳光。这些服饰民俗所表达的寓意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尚与感悟。

服饰民俗的表征特色表现在服饰禁忌风俗中。服饰禁忌多出自民间,同人们最初的鬼神信仰有关,流露出较强的原始崇拜迹象。如在服饰用色上,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贵、贱、吉、凶的观念。在汉族服饰民俗中,白色和黑色都被视为凶色,尤其忌讳全身穿戴白色服饰,因为这是服丧时的装扮;绿、碧、青等颜色被视为贱色,只有娼妓、优伶的服装才用这些颜色。旧时民间还忌讳将妇女和孩子的衣服夜间晾挂在屋外,小孩的衣服不能挂在高处,因为夜间、高处会有鬼怪出没;忌讳衣服的扣子数为双数,因为俗话说“四六不成材”,扣子为双数会影响到人的成功;寿衣忌讳用缎子面料,“缎子”与“断子”谐音,不吉利;忌讳反穿衣服,因为有的地方只有寡妇改嫁时才反穿罗裙;男子忌讳戴绿头巾、绿帽子,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绿色被认为是低贱的颜色,后来成为配偶不忠的代名词,若妻子不忠、有外遇,其丈夫即被人们称作“戴绿帽子”。如今,旧时民间很多的服饰禁忌已经消除或淡化,只有男人戴绿帽子和女子系白头绳仍属服饰大忌。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