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服饰民俗属物质生活民俗,是指服饰的构成以及人们在服饰穿戴、服饰审美等方面的习惯、规范和禁忌。服饰民俗不仅是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反映,而且是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化心理活动的体现。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需,被不断注入各种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色彩爱好等文化元素,形成了民族意蕴深厚的服饰民俗。服饰民俗发展至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服饰以御寒保暖、避暑防害、遮掩羞耻为需求,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功能。这一阶段服饰民俗的差异性主要是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而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尚未形成。

在第二阶段,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还要适应生产的需要,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了明显的差异。例如:草原牧民为便于骑马放牧,多穿宽大长袍;水乡渔民为便于撒网捕鱼,多穿短衣短裤。

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在第三阶段,服饰除满足物质生活、生产之需外,还逐渐成为了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服饰穿戴随家族制度、社会制度和所处社会等级的变化而变化,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服饰及穿戴行为,构成了不同的着装形象。如古时服装的用色,黄色是皇家的专属,紫色是达官贵人的标志,而平民百姓多穿灰色、蓝色的衣服。

在第四阶段,服饰反映着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随着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复杂化,服饰民俗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遮身蔽体的基本需求和实用功能依然保持,但服饰的样式、图案、花色等则蕴含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内容,如礼仪伦常、求吉心理和民族意识等。

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领域的扩大及观念的更新,对于服饰,人们愈发追求简单、大方、舒适和个性化,服饰在地位、身份、行业等方面的界限已逐渐削弱甚至消失。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或民族,人们只是在节日庆典和重大活动中才穿戴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更多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