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不同的节日,人们往往食用不同的食品,长此以往,沿袭为俗,节日饮食成为这些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节日饮食与日常饮食不同,吃的东西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吃的意义不一样。王仁湘先生在《饮食与中国文化》中提出:“人们平日的饮食,多半为口腹之需;而岁时的享用,则主要为精神之需。节令饮食活动,是文化活动,也是社会活动。”特别是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可以说节日饮食吃的不只是食物,还有文化的意蕴和生活的快乐。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是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大传统节日的饮食习俗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腊八、过小年,到除夕、大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渐近尾声,俗称“过年”。春节期间,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欢庆丰收,祈运祝福,饮食都反映着这些主题。旧时的过年习俗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每天都有说法: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春节前半个月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如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都要采买充足。
除夕(大年三十)
除夕“一夜连两年”,每当大年三十晚上守岁之时,家家团圆,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鸡鸭鱼肉齐全,而且要上全鱼,寓意年年有余(鱼),好吃的菜肴应有尽有,再配上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等。江南人家年夜饭的餐桌上必备一道炒青菜,青翠碧绿,名为“长庚菜”,有加入各种干鲜果料、香甜软糯的“八宝饭”,一般还要吃汤圆和年糕,而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至今,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饺子融主副食为一体,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年年饺子年年顺,北方过年吃饺子,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的说法,到初五“破五”时还要吃饺子。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过年的饺子,馅料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是荤馅;有些地方也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包入四样素菜,叫做“四季发财”,素馅中加入豆腐,吃着有“斗福”之运。人们还会将花生、红枣、栗子、糖、钱币等各种象征吉祥的东西放入饺子馅中,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吃到糖,生活甜美;吃到花生(有长生果之称),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早生贵子;吃到钱币,就是中了“大奖”,财运亨通。
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的过程热闹、欢快,充盈着种种期盼。北方人除夕包饺子,讲究皮薄、馅大,要捏得紧;包饺子不许捏破,煮饺子不能煮烂;包饺子时要说吉利话,如果准备的面和馅比例不合适,不能说哪个“少”,要说“面多了”或“馅富余了”,如果不小心把饺子弄破了,不能说“破”或“烂”,要说饺子“挣了”,预示来年收成好、挣钱多;包饺子时还要念叨着尚未到家的亲人,盼望他们快些回来。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待到子时辞岁时下锅煮食,此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伊始,称作“更岁交子”(饺子)。
唐朝之前,人们将饺子称作“馄饨”,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干吃的,而是带着汤一起吃。这种吃法目前在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人们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此外还有红油水饺、酸汤水饺。历史上饺子曾有很多名称,如扁食、煮饽饽、水点心等,说明饺子流传的地域很广。至明清时,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已在民间盛行。时至今日,饺子早已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常便饭,随时随处可以吃到。即便如此,这一年一顿的饺子,这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比拟的家庭盛宴,仍以其深远的意蕴和独有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回家、团圆、过年。
过年必吃年糕,南北同风。这一食俗源远流长,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明代。年糕又称“年年糕”,取其谐音“年年高”,寓意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南方的糯米,北方的黄米,都可制作年糕,有米香原味的,有甜味的,南方还有咸味的。关于年糕的食用方法,北方习惯蒸、炸,南方除蒸、炸外还可炒食或煮汤。北京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苏州的桂花糖年糕,宁波的水磨年糕,都是年糕中的上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年年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元日(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新年第一餐的饮食,不同地区保留着各自的习俗。湖北有的地区的新年第一餐是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要吃鸡爪,寓意“新年抓财”;年轻学子要吃鸡翅膀,方能“展翅高飞”;当家的人要吃鸡骨头,可以“出人头地”。广东部分地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做好足够全家人在春节三天中吃的饭菜,寓意“不愁吃喝”;潮州一带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煮的“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湖南的苗族人的新年第一餐要饮甜酒、吃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登”。江西鄱阳地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福建闽南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要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江浙部分地区的新年第一餐要吃芹菜、韭菜、竹笋等拼配而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安徽一些地区的新年第一餐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山东有的地区的新年第一餐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佐以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河南部分地区的新年第一餐将饺子与面条同煮,叫“金丝穿元宝”(饺子形似元宝)。台湾高山族人的新年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带苦味的荠菜,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的粉丝,意为“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元宵节(正月十五)
清代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描绘了上元节做元宵卖元宵的风俗:“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春节庆典的最后一天。元宵节,南北通吃元宵,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团圆、幸福、安康、如意。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内含香甜的糖馅,也有实心不带馅的,煮、蒸、炸,吃法多样。北方称元宵,馅料以花生、核桃、芝麻、桂花、白糖为主。南方称汤圆,也有“汤团”、“圆子”之称,以加入猪油的黑芝麻糖馅较多,也有咸馅的。南北方元宵的做法不同,北方的元宵是摇出来的,让馅料一层一层均匀地裹上厚厚的糯米面,咬上去比较筋道,米香十足。南方的汤圆是包成的,细腻的水磨糯米粉做皮,包入馅心,吃着滑爽软糯。元宵、汤圆都要文火慢煮,待一个个熟透,浮在汤面上,洁白、滚圆、晶亮、香甜,每人盛一碗,全家人围坐,团团圆圆闹“元宵”,一年一度的春节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端午节
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最主要的饮食习俗是吃粽子。流传较广的说法是: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是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的,每年的这一天,楚人用竹筒贮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
粽子,古代称之为角黍。角黍最早出现在我国的北方,主要用来祭祀祖先。后来将北方角黍和南方的筒粽统称为粽子。各地区粽子的形状各异,有三角形、锥形、菱形、筒形、方形、枕头形等。北京的粽子,形状一般为三角形,多用江米、黄米,包上红枣、豆沙为馅,也有加入果脯的。苏州的粽子,包成又长又细的长方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嘉兴的粽子很有名,外形像枕头,有鲜肉粽子、火腿粽子、豆沙粽子、八宝粽子等。宁波的粽子,多是方形的,有红枣粽子、赤豆粽子、碱水粽子等。
因季节的关系,端午节饮雄黄酒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在夏季来临之时避虫祛毒、防病消灾,儿童不能喝酒便在耳朵和鼻孔里抹上一点。江浙一带仍保留着端午节食“五黄”的习俗,即端午节时要吃鸭蛋黄、黄瓜、黄鱼、黄鳝并饮雄黄酒。
中秋节
古往今来,月饼作为合家团圆、欢聚喜庆的象征,是中秋节必食之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圆,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团圆饼等。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于民间拜月的仪式。相传在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也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祭月仪式后,人们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月饼,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胡桃,当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为“胡饼”。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宋代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作。到了明代,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节令食品,并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明代田汝成的《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中说:“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过去每逢中秋节,家家自制月饼,称“打月饼”,还相互馈赠。月饼的种类主要分为:广式月饼,莲蓉蛋黄的最受人们青睐;苏式月饼,面皮酥香,馅料细腻,甜咸适口,其中的鲜肉月饼很有特色;京式月饼,自来红、自来白,面皮要加香油,冰糖、果仁、青红丝等做馅,好吃又好看,是北京人的最爱,此外还有五仁月饼、提浆月饼。如今月饼的品种越来越多,无论是馅料还是面皮、造型、包装,花样不断翻新,咸、甜、荤、素,水果的,木糖醇的,各具风味。另有中西结合的冰皮月饼,用牛奶和面,面皮和馅料都是熟的,不经烤制直接食用。此外还有给冰激凌加上脆皮外壳做成圆饼形状的冰激凌月饼。
对于中秋节,月饼是举足轻重的。中秋节的晚上各家要举办丰盛的家宴,家人团聚,共食一块大月饼,取家人团圆之意。现在人们过中秋,很多情况是未必赏月但必食月饼,“城里的月光”常被高楼大厦遮挡,看见月饼就如同看见明月了,难怪人们说:无中秋可以吃月饼,而无月饼则不成中秋。中秋节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
在中秋节饮食中,除了月饼这个主角外,各地还有一些时令特色美食,如:北京人吃应季肥美的螃蟹,福建人吃芋头烧鸭,南京人吃桂花鸭,上海人喝桂花甜酒,杭州人吃莼菜烩鲈鱼,四川人吃烟熏的鸭子,广东人吃糍粑,等等。值得一提的还有山东的即墨,每逢中秋节都要做一种特殊吃食,先用白面摊成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麦箭”,吃时蘸上调料,味道十分鲜香。
其他节令食俗
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腊八”这天就开始了。腊八节民间有喝腊八粥之俗,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煮成粥,故名“腊八粥”,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西北一些地区,人们不喝腊八粥,而是吃又香又辣的“腊八面”。北方一些地区,还要选腊月初八这天泡“腊八蒜”,除夕守岁吃饺子时刚好用上。虽然在其他时候用醋泡制大蒜未尝不可,但人们还是觉得唯有腊八这天泡制的大蒜最正宗、最地道。时至今日,香甜软滑、营养丰富的腊八粥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普通、常见的传统小吃了,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还将其制成了罐装即食的方便食品。
腊八也是“佛成道节”,相传释迦牟尼是在这一天食过牧羊女熬制的乳粥恢复了体能,在菩提树下修炼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腊八都用米、豆、枣、粟、莲子等煮粥供佛。清朝的雍正皇帝将北京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腊八”便命人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大锅熬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诵经,然后把粥分给王公大臣品尝。如今,北京的雍和宫、杭州的灵隐寺以及各地大大小小的寺院每年腊八节都要施粥,人们早早就排起长队,翘盼得到那一碗不同寻常的“佛粥”。
合四时,重食疗,都是先民留下来的饮食观念和习俗。按季节变化调味、配菜,冬季饮食多炖、焖、煨,味醇浓厚;夏季饮食多凉拌、冷冻,清淡爽口;立秋要“贴秋膘”吃肉;立春要“咬春”吃春饼。还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等俗谚。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食俗。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或馄饨、蒸包子、蒸饽饽的习俗,南方地区有吃米团、长线面的习惯。北方大部分地区夏至要吃凉爽的“过水面”。进入伏天,人们“苦夏”,食欲不振,饮食也要变换花样,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各种食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