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服饰文化-满族的马褂(长袍马褂是满族服饰吗)

马褂是一种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长至脐,袖仅遮肘,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故称为“马褂”。

民俗服饰文化-满族的马褂(长袍马褂是满族服饰吗)

马褂是清朝所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曾流行于兵士之间,其短袖之式类于行褂(官服之褂)。由于穿此服装活动方便,行走快捷,自缚文忠公征战金川,初得名“胜褂”。

至康熙末年全国普及,不论官庶,均可穿着,并演变为一种常服,日常家居均可穿着。又因马褂不能单穿,多套在长袍之外,民间常说长袍马褂,就是说,马褂与长袍是配套穿着的,所以又称“补褂”。后来又因满人常穿着它骑马射击,故又称为“马褂”,此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马褂的结构多为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又称缺襟)、人字襟;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均为平袖口,不作马蹄式,马褂的领、袖之边多有镶滚。

随着流行款式的起伏和审美观的更替,其边有时尚宽,有时尚狭,从整体看,清朝中期尚宽,而两头尚狭。马褂的衣长不过腰,下摆左右开衩,衣袖长及腕部,短至肘间。对襟马褂多为礼服,大襟马褂多为常服,而缺襟马褂则多为行装。

满族人穿的马褂,两袖用异色面料拼在背心肩缝处。短袖如同背心,大袖可代替正式的行装,窄袖多是作为便服,多为平民百姓穿着。

马褂按季节又可分为单式和夹式两种,其面料除绸缎、棉麻毛等织物外,还有皮毛等,但不能使用亮纱和羊皮。夏季的面料多采用纱(丝织物),南方地区多用铁纱线呢、缎、北方满族多用翻毛制品制作。达官贵人多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干尖、倭力、草上霜、紫羔等面料制成马褂。

马褂的服色亦有定制: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品官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护军统领、侍卫班领等职官员用明黄色;八旗中四正旗副都统用金黄色;正黄旗统下亦用金黄色。其余则各按旗色。至于其他官吏,若有功勋,经皇帝特赏,也可穿着明黄马褂。除平民百姓不得穿黄马褂外,其余颜色听便。

马褂的颜色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变化,清初用天空色,至乾隆年间用玫瑰紫,末年多穿称为“福色”的深绎色;嘉庆时用泥金或浅色;光绪、宣统间尤其在南方多用天青、库灰,甚至有用大红色的。作为正式行装的马褂喜用天青色。夏天多用棕色。

马褂清初仅是八旗士兵穿,后来八旗子弟为表示勇武也多身着马褂。雍正以后,成为社会普遍流行的便服。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也将蓝长袍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

清朝覆灭之后,冠服制多有废除,唯马褂得以保存。至民国初年,作为为男子礼服,凡出入重大的社交场合,均需穿马褂。其制为对襟,褂长及腹,袖长至肘,左右及后下端开衩,以天然纤维织品制作,黑色,五粒钮扣。

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马褂习俗已盛行,不分老少、贫富皆服之。青年喜着马褂以示威勇,富贵人家穿着其炫耀自己的富有。马褂中有一种颜色不能随便使用,那就是黄色。黄马褂,是皇帝特赐的服装。皇帝经常以马褂赏赐有功的臣下,赏其“黄马褂”者,成为极高的政治殊荣。

民俗服饰文化-满族的马褂(长袍马褂是满族服饰吗)

穿着这种赐服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随皇帝“巡幸”的侍卫,称为“职任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者,称为“行围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战事中建有功勋者,称为“武功褂子”,这些人还要被载入史册。只有这种御赐的马褂才可以随时穿着。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