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是哪里的传统文化?娱乐助庆的“舞狮”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打锣打鼓,舞狮助庆。舞狮亦跟随著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舞狮是哪里的传统文化?娱乐助庆的“舞狮”

舞狮起源众说不一。神话传说是以前山中出现狮子,吃掉村庄內的村民,后来村民学会武功,枪毙狮子,村民模仿狮子的形态而成为舞狮;有神话版本说是如来佛把狮子引走,因此南狮中常有“大头佛”引领狮子;也有传说有村民以纸扎狮子及锣鼓驱走年兽,演化成为舞狮。

较为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本身沒有狮子,在中华文化中,“狮”本来是和“龙”、“麒麟”一样都只是神话中的动物。到了汉朝时,才首次有少量真狮子从西域传入,当时的人模仿其外貎、动作作戏,至三国时发展成舞狮;南北朝时随佛教兴起而开始盛行。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

到了唐朝,舞狮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而狮身披金黃、橙、红色毛。舞狮者的衣服、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来已经是维妙维肖的狮子。一般来说二人舞一头狮子,但若是小北狮则是一人。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著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扑、跌、翻、滾、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搖搖板等道具。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手拿绑有彩带的狮球。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早年甚至以铁制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南狮狮头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內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羽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同颜色,不同装饰,舞法也是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狮舞法

南师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宝、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相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是(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为了增加娛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塗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南狮比赛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