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是民间文化吗,不停旋转的“陀螺”

陀螺,也叫“陀罗”,是一种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民间传统玩具。在各式各样的电动玩具、电子玩具风靡各地之前,陀螺在我国南北城乡都可以经常见到。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河堤上的柳树儿一片嫩绿。孩子们三五成群,找一块平地,寻一席绿荫,做抽陀螺的游戏。陀螺在飞快地旋转,孩子的心在欢快地跳跃,他们一边抽打,一边唱着富有韵律的儿歌:“杨柳儿活,抽陀螺”!孩子们的活泼天真,欢闹快活,有时会逗引得大人也跃跃欲试,想重温一下儿时的快乐。

陀螺是民间文化吗,不停旋转的“陀螺”

抽陀螺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做比赛游戏。最常见的游戏是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先停先倒的算输;还有一种对抗性游戏,各自将陀螺抽得飞快,向对方的陀螺撞去,谁的陀螺被撞翻撞倒,或者被撞得老远,谁就算输。整个游戏过程极为有趣。

陀螺有不少样式。最简单的,是用一段木头削成圆柱形,下部呈尖形,尖顶上安一颗钢珠,使其光滑、耐磨,然后再用麻绳、布绳或皮绳做一杆小鞭子。玩时用鞭梢在陀螺腰上缠几圈,放在地上顺着鞭绳缠绕的方向用力一拉,陀螺就会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地抽打,陀螺就会不停地旋转。

东北一带儿童喜欢在滴水成冰的冬天玩陀螺,陀螺在冰面上旋转,阻力小,转得快,灵活得像个猴子,所以陀螺在东北俗称“冰猴儿”。

陀螺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历史也十分久远。据考证,陀螺最迟在北宋时已非常流行,在宋人的绘画中已能看到陀螺和小鞭子,这说明那时的陀螺同现在的模样已差不多了。北宋末年,陀螺经朝鲜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儿童喜爱的玩具。

陀螺与古代宫廷中的“妆域”游戏也十分相似。妆域用手旋转,其形状就像现在孩子们玩的“捻捻转儿”。“捻捻转”是一个木制、纸制或塑料的圆片,中央贯轴,用手使劲一捻,使之旋转,可在桌子上玩,也可在平滑的地面上玩,不用鞭抽。“宫人用衣袖拂妆域,使其不停”,这很可能就是后来用以抽陀螺的小鞭子的萌芽。到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介绍的陀螺,就同现在的样子没什么两样了。

陀螺种类虽多,但基本形制大同小异。大的陀螺直径可达十五厘米,重约(1·5千克),要几个人轮流抽打才行。最小的陀螺就是“捻捻转”,最简单的“捻捻转”用一张硬纸圆片,中间插一火柴棍即成。这种长身陀螺一般高约三至六厘米,越高稳定性越差,但抽起来比较方便。短身陀螺一般高度在三厘米以内,稳定性好,但要用细鞭抽得准才好玩。陀螺的稳定旋转,包含着物理学上的道理,据说曾给发明原子反应堆的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米以极大的启发。

陀螺身上可以涂上各种颜色,画上各种花纹。如果在陀螺的顶面按一定比例分别涂上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那么当陀螺飞速旋转时,你就可以看见陀螺顶面变成一片闪亮的白色,这与太阳光由七种色光合成是同一个道理。

在现代儿童的玩具世界里,陀螺这种传统的民间玩具仍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lianxime@88.com
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