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扁担、背篓等,还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冰雪路上的雪橇等。车辆是我国陆路交通中使用历史较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交通工具。相传,我国夏代就发明创造了车,起初是作为战车用于征伐作战和出行狩猎。秦汉时期,车成为纯粹的交通工具,当时,南人乘车,北人骑马,骆驼也被人们驯化为代步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至皇帝、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出行均乘牛车,牛车成为主要的陆行工具。宋代出现了载货的大车——“太平车”。明清时期,载物的车叫大车或敞车,因以骡力牵引,又称“骡车”;人乘坐的车叫小车,车上安置棚子、围子,形似轿子,被称作“轿车”。
以前车载类交通工具有哪些(交通工具有哪些车)
近代陆路交通的主要工具是车,按车轮数量,可以分为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等;按牵引动力,可以分为人力车(如独轮车、黄包车、板车)和畜力车(如马车、驴车、骡车);按车轮质地,可以分为木轮车、铁轮车、胶轮车等;按车辕数量,可以分为单辕车和双辕车。
(1)独轮车。独轮车是一种古老、轻便、适用范围广的陆路交通工具。独轮车的车体称为“车架子”,前窄后宽呈梯形,前面装一个木制车轮,后面是一尺多长的两个车把,各装一个支架,俗称“小车腿”,推车人在停车休息时以此作为支撑。独轮车由一个人用两手抓住车把向前推行,在两车把之间系有一根带子,称“车绊”,搭在推车人的两个肩膀上,可以起到助力作用。也有一种用来载物的大型的独轮车,车的前后各有双把,前面一人拉车,后面一人推车,俗称“二把手”。
独轮车结构简单,造价便宜,可载物,也可坐人,载重量约二三百千克,一只车轮着地,不受道路限制,山地平原均可使用,特别适于在崎岖小路、狭窄田埂、独木桥上运行。在近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独轮车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使用,特别是在北方,几乎与毛驴起着同样的作用。独轮车也称“小车”、“一轮车”,由于是单轮,车子行过留痕,地面上会留下一条直线或曲线,所以又称作“线车”,各地叫法不一,如四川称独轮车为“公鸡车”,而江南地区称作“羊角车”。
(2)太平车。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是我国古代造车工艺趋向成熟的标志。太平车的车体呈长方形,由车棚、车毂、车轱辘等部件构成,车身四周的木板用铁铆和木楔固定,车两侧各有两个木轮子,由耐腐、防震、抗碰撞的硬质木料打制而成,每个轮子都由一段段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两边的车帮是双木条,车底、车帮、车轮都很厚实坚牢。太平车整个车体重量达三百多千克,四个车轮跨度较大,车身离地面较低,车体坚固,由人驾辕,用牛、骡等大牲畜拉车,可乘人可载物,车速较慢,行进十分平稳,载重量大,非常适宜在平原地区短途运输货物或人们串亲戚、赶集时乘用。正是因其行进平稳的特点故称为“太平车”,也称“牛车”,有的地方还习惯称其为“轱辘头车”。
历史上,太平车曾长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载工具,在中原地区特别流行。拥有太平车也曾经是富有的标志之一,有车人家一般都在离家较近的路边专门建一个车屋,以防止车被风吹雨淋。“俩马一头牛,新车轱辘头”是旧时富裕人家的写照,也是贫穷人家的向往。那时候说媒提亲,女方一般都愿意嫁到车屋多的村子。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车辆基本不再生产,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农村还在使用。后来,随着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太平车就不再作为运输工具了,而且目前这种车已成鲜有之物,踪迹难寻了。
(3)大车。大车是用大牲畜(马、牛、骡)牵引的双轮载重车,用马拉的又称“马车”、“大马车”,是旧时城乡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特别在各地农村普遍使用。大车有两个大轮,车体两边的大杆向前延伸出五尺有余,在末端装一横木,称作“横担”,这样车体、大杆、横担之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称作“辕门”,有的车辕、车尾处装有镂花铜饰;若是运输煤、沙、石子等容易散落的货物,车身还要装上四块车厢板。大车早期的车轮以木头为主制作,后改为胶皮充气轮胎,俗称“胶皮车”,这种车现在在农村仍有使用,甚至在城市也会偶见拉着果蔬的大车。
大车是要“赶”着走的,赶车人俗称“车把式”、“车老板子”、“车伙子”。赶车时“车把式”坐在车上,一头大牲畜放在辕门内,将横担搭在它的身上,这叫“驾辕”,前面另外一头或两头牲畜用来拉车,俗称“拉套”或“拉边套”。架车骡马的绳套、笼头都装有铜饰与缨穗,骡马的头颈上还系着许多铜铃,颇显神气。过去运货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大车。大车拉得多、跑得快,长短路途都适合,普遍用于运货,除农用外,主要是外出“拉脚”跑运输赚钱。大车也用来载人,人们赶集、走亲戚串门、接闺女回娘家时可以车代步。主要作为客车使用的大车,车上装有防风雨的车罩,俗称“花轿顶子”。临时载人的大车则架个简易的席棚或布篷,遮风挡雨。
赶大车的“车把式”,从套车、装车、赶车包括修车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经常外出跑运输,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过去在信息闭塞的农村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本事和受信任的人。
(4)黄包车。黄包车是舶来品,发明者是英国牧师培利先生,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二轮客运工具。1873年,黄包车从日本传入上海,因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又因用人力拉车,也称“人力车”;还因自日本引入,又名“东洋车”。当时上海租界日趋繁荣,交通工具不敷应用,有个叫米拉的法国人看到了商机,便从日本引进了300辆东洋车,开设车行,雇佣车夫,开始了黄包车的运营。民国初年,黄包车已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盛行,人们出行招呼一声,打个“黄包车”,很是便利。如今,黄包车仍活跃在一些旅游景区,如在北京游胡同、在杭州游西湖,中外游客常会乘坐黄包车。有的车夫还兼做导游,知道一些典故,口才颇佳,有的还能说外语。还有的年轻人标新立异,举办个性化婚礼,身着古装的新郎自己拉着黄包车去接新娘子,比成队的豪华婚车更加引人注目。
除黄包车外,现代的自行车也属人力两轮车,还有黄包车与自行车结合起来制作的人力三轮车。另有一些采用畜力的两轮车,如蒙古族的勒勒车、陕西等地的硬辕车、老北京的马拉轿车等。
(5)勒勒车。勒勒车即蒙古式的牛车,是适应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制造出的一种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勒勒”是赶车时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行进在犹如绿色大海的草原上,故有“草原之舟”的美称。勒勒车的车轮较大,轮子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轴和车轮多是用桦、榆等硬质木料制作,车体轻,耐磕碰,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特别是冬天积雪深厚、夏季草深且多沼泽时,勒勒车以其轻便灵活的车身和大大的车轮,也能迅速行进,所以又被形象地称作“草上飞”。勒勒车的车身一般在4米以上,装上车篷,车厢形如船舱,可供全家人乘坐。勒勒车对于草原牧民来说用途很多:牧民倒场时,勒勒车可用来搬运蒙古包;遇干旱时节,勒勒车可用来拉水;临近严冬,勒勒车可用来运送燃料;牧民嫁娶办喜事,勒勒车还可用来送聘礼、运嫁妆。
如今,尽管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早已进入了草原,但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盟的部分牧区仍保留着使用勒勒车的习惯。有的牧民一家有四五辆甚至十多辆勒勒车,每逢倒场,几十辆勒勒车首尾相连,行进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伴随着赶车牧民的“勒勒”声、欢乐的牧歌和挂在车上的串串铃声,一派壮观景象。
(6)雪橇。在我国东北地区,满、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雪橇、爬犁、狗车、滑雪板、冰车等。寒冷的冬季,在厚实光滑的冰雪道路上,这些交通工具疾速滑行。橇是人类早于车发明的简易拖拉工具。雪橇制作简单,用马或狗拖拉,自如地穿行于山林之间。鄂伦春猎人常用雪橇拉着捕猎用具远行狩猎。爬犁和狗车都属橇类雪地运输工具。爬犁在满语里称作“法喇”,带棚子或毡围的爬犁被称为“暖爬犁”。爬犁以马、牛、骡、狗作为牵引,行于冰雪之上,速度飞快,流行于吉林、黑龙江等省,后由满族传至汉族,被东北各民族普遍使用。直至现在,在黑龙江的乡村,人们还习惯采用爬犁运输。在冬季美丽的松花江上,人们喜欢乘坐爬犁游览观光。狗拉的雪橇叫“狗车”,也叫狗橇,是东北地区民间常见的交通工具。《盛京通志》中记载,狗车“以木为主,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可于冰雪中行之”。赫哲人习惯养狗,一家少则养三四只,多则养几十、上百只,用狗可拉雪橇、爬犁,过去东北地区驿站中还专门设有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