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和六艺的区别,六经和六艺是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儒家六经、六艺之学,为孔门三千的学习课目。诗、书、礼、乐、易、春秋可以说是纯哲学理论教学,射、御、礼、乐、书、数可以说是科学理论+实践教学。前者中的礼乐与后者中的礼乐区别非常大,一个是公共制度及其价值和意义,一个是实操演练的方式和方法。前者中的书与后者中的书也不是一回事,一个是圣贤之言、明王之行和人文传承,一个是立言成文、语法修辞和篆刻书写。

六经即大学,六艺即小学;大学侧重知,小学侧重能;知则主成道,能则主成器;道小偏于器,器大偏于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无为就是大有为,无名就是大有名,无知就是大有知,无欲就是大有欲,无私就是大有私,无我就是大有我,无心就是大有心,无情就是大有情,无用就是大有用,无价就是大有价……

当然,世俗的理解,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然就是乱说浑话。可是世俗也挺可笑的,若说一人无用则此人以为批评,若说一人无价则此以为表扬,为何?因为有个常用的成语叫做百无一用,人们说的多了就约定俗成地理解为贬义;还有个常用的成语叫做无价之宝,人们说的多了就约定俗成地理解为褒义。世俗之人对哲学、科学多不甚了了,所以不免囿于浅见竟闹出些笑话来。然而号称学者的读书人,能不能潜心研究学问呢?这就得靠自己的造化了,只要勤学善思都能启智!

六经和六艺的区别,六经和六艺是什么关系?

须知上升到哲学高度,无和有就不是一个表示否定的无和一个表示肯定的有,而是无既表示否定又表示越超肯定的大肯定,有仍表示肯定。也就是无字应有两种解释,而有字仅有一种解释。只此一点,哲学便令许多人望而生畏了。

在否定和肯定的二元范畴内则需要逻辑推理,而在否定和肯定以及超越二元范畴时则需要辩证明理。前者为名学,后者为实学。倘若因名责实,名副其实,则将实至名归,名不虚传。不然名实相离,名过其实,亦必名存实亡,徒有虚名。

形而下之无和有可以相对立名,故圣人起名曰器或曰万有。形而上之纯无完全绝对无名,故圣人强名曰道或曰造化。形而下之无即时间,有即空间,时间即寿数,空间即身体,寿数即长短多少,身体即虚实大小。形而上之无即非时间非空间,即非寿数非身体,即非长短多少非虚实大小,亦即造化时空万有而附物常新且永垂不朽的整个心体。

总之,形而上的名称五花八门,其实指的都是整个心体。哲学家称其为天道、无极、造物主、物自体,宗教家称其为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上帝、真神,老百姓称其为天公、天帝、上苍、天意、老天爷、长生天……

就拿人体来说,身体属肉属器之有,心体属灵属道之无。大器之大有叫做朴,小器之小有叫做我;大道之大无叫做公,小道之小无叫做私。朴为大有之极,我为小有之极;公为大无之极,私为小无之极。大有大无合而为大太极,小有小无分而为小太极。大太极以宇宙为一体故称大体,小太极以各自为一体故称小体。人体以身心灵肉从其公朴则为大体,以身心灵肉从其私我则为小体。志在大体则道器知能必定晚成,志在小体则道器知能将可早成。然而小体早成则速亡,大体晚成则久安。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唯有志者事竟成。

最后,我要郑重声明一点:道器不可分割,知能不可偏废。因此,六经六艺也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只有经艺合参下学上达,才能融汇贯通乐天知命!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