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的风俗,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风俗汇编

七夕乞巧等风俗,皆因牛郎、织女故事而来。牛郎,古谓牵牛, 牛郎乃民间俗称。牵牛和织女,都是星名。这些星名本身,显然就有着故事化的痕迹。《诗经》中,牵牛和织女,已有了与它们的名称相应的简单形象,并被放在一起描写。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家喻户晓。当然,不同地区所流行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也会有所不同。

七夕乞巧,风俗五花八门。世传牵牛织女故事中的织女,心灵手巧。变幻无穷的绚烂云霞,据说就是她所织成。这无疑就引起了世间女子特别是少女们的艳羡。 她们想利用织女会牵牛的机会,祈求织女赐教。这就有了乞巧诸俗。

穿针乞巧

此俗据说汉已有之。七月七日夜晚,女子在月下穿针,能把线穿过针孔的,这就乞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

古代有专门用于乞巧的针,针孔特别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 眼针”“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等等的名目,以便于穿过,讨个“得巧”的吉利之名。当然,这些针是不能用来缝衣绣花的。穿针乞巧之俗,至今有的地方,仍然有之。女子们在月下穿针的镜头,曾经在荧屏上出现过,她们所用的针,也就是普通的缝衣针。

以蜘蛛乞巧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探。究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网,织女织布,同是巧手。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那么就看看蛛网,希望能得到某种启发、某种灵感,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使良己的织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 之说,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乞巧时用蜘蛛,也可增加喜庆气氛。用蜘蛛验乞巧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验瓜果上有无蝴蛛网。七夕之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次日,见瓜果上有蜘蛛网,就是乞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

有的地方,女子将瓜削成花瓣状,放在盘中,再在瓜上放一针,然后,在庭院中举盘望拜天河,默祝织女赐巧,然后将瓜盘陈于庭中案上。过了一会儿,去看上面有无蜘蛛阿,以验是否乞到巧。

苏州风俗,七夕,以青竹戴荷叶,作“承露盘”,立于庭中。男女罗拜月下。次日,视“承露盘”中有无蜘蛛网,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验瓜果盘上的蜘蛛网是否成“万”的繁体字形,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验蜘蛛网之疏密。七夕之夜,捉蜘蛛,放入一小盒内。第二天,开盒察看,以蜘蛛网的密与疏,决得巧之多与少。此俗自唐至明, 历代有之。

验所结蜘蛛网是否圆整。将蜘蛛放在小盒子内,次日验看盒内蜘蛛网是否圆整。圆整,说明乞到了巧,不圆整则说明没有乞到巧。

有的地方,又有男孩于七夕之夜将蜘蛛放在盒内,明日验蜘蛛网以“乞文”之俗,占验同乞巧。“乞文”就是乞求擅写文章、写好文章的技巧。此俗乃是由女子以蜘蛛放入盒内验丝乞巧而来。

七夕节有什么传统的风俗,七月初七七夕节乞巧风俗汇编

浮巧针

此俗多见于明清人的记载,具体方法,也有诸多不同。

北京等地,谓这一风俗为“丢巧针”“丢针儿”。七月七日中午时分,用碗、盆之类的器皿,盛水,放在日光下曝晒。一会儿,水面结成了—层膜,女子就在膜上投—绣花针,这针就浮在水面上。然后看水底里膜和针的影子。如影子呈云状、花状、鸟兽状以及鞋、 剪刀等状者,说是乞得了巧。如果影子粗如槌,或细如丝,或直如轴,那就是没有乞到巧,仍是稚拙如故。

此俗南方也颇为流行。杭州人谓之“针影”。苏州也有这样的风俗,只是所用水颇有讲究,云“七日前夕,以杯盛鸳鸯水,掬和露中庭。天明日出晒之。”等到水面生膜,再投针,视影验得巧与否。方法与燕地相仿。但不知道什么样的水,叫“鸳鸯水”。有人谓之 “卜巧”。

广州俗,于七夕之夜,用盘盆盛水,置于庭院中,使它经受风尘露水。次日,将小绣花针或豆叶浮于水面,观针或豆叶在水底影子的形状,占是否乞到巧。清人汪玉泉《随山馆诗简编》载《羊城七夕竹枝词》咏此俗云:

几盏清泉汲夜深,铜盘承取置庭心。

今年得巧知多少,水影明朝验绣针。

若水面不生膜,绣针入水即沉,无法视影卜巧。因此,有的地方, 就以巧芽代替绣针,行卜巧之俗。所谓“巧芽”,乃预先培育的豆芽 或麦芽。

乞聪明、乞巧

北宋京师开封俗,七夕,男孩子各置笔砚纸墨在牵牛神位之前,并在纸上写道:“某某乞聪明”,将此纸也放在牵牛神位前。女孩子则将针线箱笥和一张写了“某某乞巧”的纸,放在织女神位之前。男孩子向牵牛神乞聪明,女孩子向织女神乞巧。

集会乞巧

青年女子们集合在一起,行乞巧之俗,游乐嬉戏,更具情趣。此俗广东盛行。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云,七夕,广东 青年女子组织“七娘会”乞巧。“七娘”,指织女。“七娘会”是众青年女子向织女乞巧的集会。汪玉泉《羊城竹枝词》咏此俗云:

绣阁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阵玉为台。

青溪小妹蓝桥姊,有约今宵乞巧来。

约伴烧香历五更,搴裙几度下阶行。

相看莫讶腰肢倦,街鼓遥传第四声。

姊妹追随上下肩,个侬新试嫁衣鲜。

娇痴小妹工嘲谑,明岁何人更谢仙?

参加“七娘会”乞巧的,当然都是年轻女子。新婚的女子也赴会,叫做“谢仙”,意谓感谢织女在其未嫁时所赐之巧也。

云南女子也集体乞巧,其俗又与广东不同。相传每年七夕前半月, 未婚女子凡十二三岁以上者,都三五成群,以香花水果祭祀牛郎织女,手拉手地跳舞唱歌,向织女乞巧。《明诗纪事》已签卷八载朱曰藩《滇南七夕歌》咏其俗云:

高倚银河搭彩楼,女郎三五对抛球。

抛罢绣球无气力,鹦哥花外月如钩。

一宵争抵一年长,犹度金针到绣床。

天下真成长会合,昆明池上两鸳鸯。

滇女以善歌舞着称,遂将歌舞融入乞巧之俗,更具有风致。

祭拜乞巧

以祭拜的方式,讨得织女的欢心,请求她赐巧。在乞巧之前,先祭之。一般既祭织女,又祭牛郎。唐时已如此。北宋京师俗,祭牛郎织女时,先在案上铺上楝叶,再设瓜果等祭品。相传蔡州有丁氏女,精女红。每年七夕,以酒果祭祀牵牛、织女。某年七夕,她正行祭祀,忽见有流星坠祭筵中。明日视之,祭果上有金梭一只。自此,丁女巧思益进。

苏州等地祭祀牵牛织女的食品,谓之“巧果”。所谓“巧果”,是用 白面和糖制成各色形状,然后油汆使熟使脆者。祭品除了巧果,还有瓜果。人们礼拜牵牛、织女双星乞巧后,就把这此巧果吃掉,以吃巧果,之“吃巧”,谐音“乞巧”。“吃”与“乞”在吴语中同音。

山西等地也有祭祀牵牛织女之俗。人们用草扎成牛郎、织女的形象, 并给他们穿上新衣,然后,设香案,刻花瓜,并陈设时鲜水果祀之。有的地方将此俗称为“献巧娘”。有的地方,祭品中还有用面制的猪头、砚、瓦、针线筐等,还有一些馒头、包子之类,中间裹上小石子,说是给牵牛织女过河用的砥石。

粤地祭拜牛女双星乞巧之俗,最为豪侈,有“乞巧筵”之设。“乞 -巧筵”是长筵,用方凳子数十张并成。上面所陈设的,除瓜果灯烛香外,女红用具,几乎无一不备。又有织女梳妆盘,圆形,直径数尺, 其中盛镜匣衣扇之类,都用五彩绸缎、研金五色彩笺制成。或出于闺中女子自制,或从市上购得,虽价格昂贵,购买的人还是很多。此外,乞巧筵上,还有谷、豆芽一盆。此前一个月,人们就将谷、豆之类浸泡,使其发芽。待芽长到数寸高时,将谷豆移到磁盆里养育。七夕之夜,陈于乞巧筵,中燃玻璃灯一盏,空明四照,翠色冷光相射,很是幽美。相传清道光中叶,粤中乞巧之风最盛,豪门巨族,一夕之费,有的竟达数百两银子。须知当时一个知府,一年的薪水才八十两银子,一个七品知县,年薪仅仅四十五两银子。汪玉泉《羊城七夕竹枝词》咏广州七夕筵之设云:

十丈长筵龙色光,香奁金翠竞铺张。

可应天上神仙侣,也学人间时世妆。

称苗豆荚绿成丛,费尽滋培一月功。

嫩绿几层红一点,羊灯光在翠秧中。

升平旧事记从前,动费豪家百万钱。

昔日繁华今日梦,有人闻说道光年。

造型乞巧

七夕,造彩棚、彩楼、仙桥、牛郎、织女及众他等,供乞巧之用,此乃节俗与民间工艺之结合。北宋京师开封,每逢七夕,以竹、木、麻杆之类搭小棚,煳上彩色绸缎,成一仙楼,刻牛郎织女及随从的像,放在楼中,云如此亦可乞巧。或只剪纸为仙桥,牛郎织女相会宁桥上,他们的仙从,各列两旁。

昏迷乞巧

此俗旧时在山西许多地方有之。七月七日,用布裹住女孩的头,在她耳边使劲地敲锣敲鼓,把她震昏,令她在半昏迷状态,穿针度线。能穿成的,说明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得到巧。有的地方民俗中认为,女孩能在这种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中,作写字拈针之状,谓之“缠花架”,是得巧的征候,否则就是不得巧。

还有的地方,民俗中认为,女子在这种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下,能闭目针刺。她们醒后,人们问她们感觉如何,她们甚至会说看见了织女。手比较笨的,会说受到了织女的责驾。父母不全的,会说织女说她父母不全,不给她巧。其实,不过是女孩子们神经错乱中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下的幻觉,或者是她们在撤谎胡扯,以骗成人。此类风俗,颇为野蛮残忍,不同程度地伤害了女孩的神经,恐乞巧而反增其拙矣。据说甚至还会有惊吓死人的事。这种陋俗,至今恐怕绝迹了吧。大家千万不能这样啊!传统文化中,糟粕实在太多,此类风俗就是。

扇天卜

此俗不行于七夕,但也是女子向织女星乞巧,故附于此。山东正月,有“扇天卜”之俗。分别姓五个不同姓氏的若干(当然是五个以上)少女,共一榻,盖上被子。然后,旁人甩畚箕不停地扇她们。据说,不一会儿,这些少女便恍忽迷离,昏然入梦。在梦中,她们或绣花草,或写字作画,或弹琴抚筝。……醒来后,技艺可能得到长进。这与七夕乞巧瓜果陈列、穿针弄丝相比,不免少些风致情趣,但求艺成梦,梦中有所领悟,倒并非无稽之谈,确是符合人们生活经验的。当然,这样的梦,应该是偶然的。再者,如果不行这些巫术,一个人一心向学,在梦中也有可能有所得的。孔子、墨子就是如此。

看织女星

此俗亦不于七夕行之,但也是女子们向织女乞巧,故亦附于此。七夕乞巧,方式多种多样,但此日是否能见到织女星, 织女星明亮与否,则并不重要。唐代则有十月看织女星之俗。十月初一至初六、七,妇女们常于凌晨起来,等织女星在东方出现。如果看到织女星明亮生辉,针线活就做得好。反之,如果看到织女星暗淡无光,针线活就做得不好。

祭机杼。

此俗唐代有之。织染署每于七月七祭日机杼。祭机杼,以求织布织锦之工巧。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工妙手,若无利器,便无法施展,效率遂会大打折扣。织女之巧,加上机杼之灵,方能织就云锦彩缎,质美量多,故人们也于七夕行祭机杼,以求其精良。

祝寿乞巧

福建、台湾等地俗,七夕,煳彩亭,陈设瓜果,拜祭织女,说是为织女祝寿,云“祝七娘寿”。“七娘”即“七星娘”,也就是织女。清代诗人钱琦《台湾竹枝词》云:

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

桥填鸟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

福建、台湾等地,以七月七日为织女生日,故有祝寿之举。当然,此俗也有乞巧的意思在。

还有的乞巧风俗,有危险的,这里就不讲了。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