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逐渐确定下来。从儿童到成人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标志就是成人礼。举行成人礼既是表示庆贺,又是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仪式总是热烈欢快且严肃郑重的。成人意味着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可以结婚和建立家庭。从理论上讲,成年应当以进入社会生活要求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为标准,但古今社会基本上都是以年龄作为标志,如周代男子成人年龄为20岁,隋代为21岁,唐代天宝年间为23岁。现代社会中,通常将18周岁作为成年的标志。
1、冠礼
根据文献记载和社会调查研究,可将成人礼分为考验、训诫和变形等三种类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变形型成人礼最为普遍,譬如改变服饰、断发文身、拔牙割礼等皆属此类。在中国古代影响最深的当数冠礼。古代的冠礼又称作加冠。《礼记·曲礼》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冠是穿礼服时所戴的帽子,加冠之后即成人。成人礼也叫成丁礼。成丁后,既能享受治人、祭祀、婚娶的权利,也有交赋税、服劳役的责任和义务。
冠在头上,地位尊贵,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冠礼,《礼记》将冠礼列为六礼之首,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加冠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根据《礼记·士冠礼》的规定,完整的冠礼仪式大致要经过筮日、戒宾、筮宾、宿宾、为期、陈设、就位、迎宾、始加、再加、三加、宾礼冠者、冠者见母、宾字冠者、冠者见亲长、醴宾、送宾归俎等程序。在周代,男子到20岁时,家族要在宗庙为其举行冠礼。男青年父亲先通过占卜选择吉日,并确定为青年加冠的嘉宾。加冠的程序是“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俗称“三加礼”。即:首次加黑麻布帽,称为“始加”;第二次加白鹿皮帽,称为“再加”;第三次加赤黑色平顶帽,称为“三加”。加冠时由专人唱“祝词”。加冠后,青年拜谢父母,再由贵宾为他起“字”。仪式结束后,家长送贵宾出庙门,设宴款待,并馈礼。被加冠的青年要拜访兄长姑姊、君长乡绅,以取得各方对其成年的认可。
2、笄礼
相当于男子冠礼的笄礼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礼。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但笄礼较之冠礼,其隆重性和热闹程度都相差甚远,不但仪式简单,而且相对私密。这主要是由当时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决定的。
古代无论男孩或女孩,头发都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或是将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称为“总角”。《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15岁是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龄,要行笄礼,表示成年。《仪礼·士昏礼》曰:“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因此女子许嫁之年,亦称“及笄”。郑玄注曰:“其未许嫁,二十则笄。”未许嫁的姑娘至迟在20岁时也须举行笄礼。
民间女子的笄礼仪式在宋代朱子《家礼》中作过如下描述:“女子许嫁笄,母为主。前期三日戒宾,一日宿宾,陈设。厥明,陈服,序立。宾至,主妇迎入,升堂。宾为将笄者加冠笄。适房,服背子。乃醮。乃字。主人以笄者见于祠堂。笄者见于尊长,乃礼宾。”女子许嫁后,母亲为其主持笄礼。提前三日要将举办笄礼的安排周知宾客,前一日要再次登门邀请为女子行笄礼的主宾,并将应用物品布置停当。到行礼日,天明即要恭候嘉宾。女宾至,主妇迎接入堂。主宾为女子行笄礼。进内室换上霞帔,而后祭酒,用字。父亲带着女子去祠堂拜祖先,与长辈见礼,宴请宾客。全部程序与冠礼相比,省去“三加”程序,也不与地方长官和乡绅见礼,这是因为女子的社会活动与责任有别于男子的缘故。
3、其他
除加冠和及笄以外,在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其他的成年礼俗,比如少男穿裤、少女换裙。古代男女在成年以前,在穿着上基本没有明显区别。但到成年后,男子有权利穿裤子,因为男子要骑马上战场,保家卫国,穿下裳骑马多有不便;女子持家,是不需要抛头露面的,穿上裙子既得体又舒适。改换服装,就表示成年。当然,这是比较古老的成人礼仪式。现在南方的部分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再如,文身和染齿也是古老的成年礼俗。《礼记·王制》中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而《墨子·公孟篇》中也有“越王勾践,剪发文身”的记载。文身通常以男子居多,虽然文身的年龄没有明确的限制,但许多民族以文身为成年的象征。男子不文身,就不是勇士,会遭人鄙视。染齿是有的地区的女子成年礼俗,行礼的年龄大多在15岁,染齿标志着成年。染齿时,先将栗木熏出烟,再将黑烟烤在铁片上,用手蘸烟,涂抹牙齿变黑。
另外,在现在某些地区仍零散地保留着许多极具特色的成年仪式习俗。如在山西,依然可见的成人礼俗有开锁、蓄发、圆庙等。开锁是指在孩子进入成年时把他过满月或百日时戴的银锁、铜锁摘去,或者把用红线编的12个长命锁全部散开做成腰带,让孩子系上以示成年,直到结婚的前夜。蓄发是指农村的许多儿童小时留有特殊的发式,有的头上留有前拉拉,有的脑后拉着后缀缀,成年时要将这些全部剪掉,开始留成人发式,以示成人。圆庙是指小孩子儿时有病有疾,父母在奶奶庙前许下愿,如果在成人时仍无灾无难,就要在成年时进行还愿,以感谢神祇的帮助,使自己的孩子平安长到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