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民俗,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头,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发现的骨针和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古人类已开始制作简单的衣装了。《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昔者黄帝作服,百姓始去皮服布。”进入新石器时代,服饰的形制和功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贯头衣”,即在一幅布的正中央剪出一条直缝,将头从这条缝里套过去,然后再将两腋下缝合起来的衣服,这种披风式服装是人类服装的早期形态。此后历经几千年,中国服饰民俗从内容到形式不断地发展演变。以下对几个主要阶段作简要概括。

商周服饰

《说文解字》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的衣从头到脚分为头衣(冠、巾)、体衣(上衣)、下衣(裙、裤)和足衣(鞋)。商周时期,上衣下裳的服饰基本形制和区分等级的冠服制度逐步确立。当时人们上身穿右衽交领衣,衣长通常到膝盖部位(衽是衣襟,衣领直连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领子也随之相交,右衽是左襟压右襟并在右腋下挽结);下身穿“裳”,裳是裙,腰部系一条宽腰带,外面穿“蔽膝”,遮住膝盖,形状类似现在的围裙。古代男女服装差异不大,男子也穿裙。由于纺织技术的发展,衣服材质中的丝、麻织物已占较大比重。衣的用色为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则用以原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称间色。衣裳多为暖色,尤其以黄色和红色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服装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领、袖及边缘都有不同形状的花纹图案,腰间则用条带系束。商周时,男女都是束发。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不断充实,各诸侯国有着自身的服饰风格,衣服款式丰富多样,冠服制度纳入礼制。这一时期服饰最主要的变化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一种剪裁独特、上下分裁、中间有缝连接的服装,这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长至脚踝处,称为“深衣”(见图3—1)。深衣是“士”及以上阶层人们的常服,是平民百姓的礼服。平民百姓日常的服装是上襦下裙,相对于深衣,“襦”是短上衣,分长襦和短襦,最长至膝盖。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靴子,适于骑马放牧。战国时赵武灵王率先提倡“胡服以习骑射”,将胡服引入中原,以便于骑马作战。当时,上层社会的衣着比较宽博,下层社会的衣着比较窄小。这一时期的织绣工艺有很大进步,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繁多,如花锦、冰纨、绮、缟、文绣等风行全国。

中国历代服饰民俗,中国传统服饰的历代演变

图-深衣资料 来源:百度图片。

  秦汉服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了各方面的制度,其中包括衣冠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时出现了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大袖收口,一般都有花边,叫袍服,穿着时在袍服的外面罩上一件外衣。到了汉代,袍服除了作为内衣,还时兴把袍服当外衣穿,袍服逐步演变为外衣,而且上至帝王,下至百姓,不分级别,不论男女,都可着袍服。这种实用的服装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成为流行服饰。

汉代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体现在服饰上是人们对衣着装饰的要求不断提高,衣冠服制也日趋多样。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欧亚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物产和文化交流,西域高级染料的引入使得汉代服饰更加华丽。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改变了各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单一性,在服饰上有诸多体现。当时,汉族人流行穿北方民族的服饰,而少数民族也穿汉族服装,服饰习俗受到汉朝仪礼规范的影响,特别是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衣冠改行汉制,使秦汉服饰文化得以延续发展。当时流行大袖宽衫的服装款式:男子服饰宽大、随意,穿着追求轻松、自然;女子身穿及地长裙,大袖翩翩,层层叠叠的饰带,优雅飘逸。

隋唐服饰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大国,所谓“盛世华衣”,唐代的服饰中西结合,相容并蓄,雍容华丽,充满大国风范。

隋代女子身穿窄而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和高腰拖地长裙,腰上系有两条飘带。唐代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中晚唐时期流行大袖衫,一般袖宽达四尺以上。唐代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充满高贵、开放气度,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唐代妇女的发式名目繁多,多插花钗或小梳子等作为装饰。唐代男子在日常生活中穿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靿靴。

唐代织锦的纺织技术、漂染技术等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当时还出现了“缂丝”这一中国特有的纺织工艺,是用彩色丝线交错纺织,成品质地坚韧,色泽鲜艳,花纹图案犹如雕刻,别致清新。

宋代服饰

宋代服饰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服装样式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不过分追求华丽,崇尚自然、简朴、洁净的服饰风格。宋代妇女的日常着装是一种对襟、直领、两腋开衩、长度过膝的外衣,领口和前襟绣有漂亮的花边,称作“褙子”,下穿颜色淡雅的各式长裙。宋代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仍是大袖衫。

从五代至宋以后,出现了女子缠足的习俗,俗称“裹小脚”。这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是封建社会畸形审美观的体现,是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的歧视与压迫,是封建陋俗。

元代服饰

元代服饰既保持着蒙古族原有的装扮习俗,又受到汉族的影响,以长袍为主,从官员到平民百姓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服饰有日趋华丽的特点。蒙古族无论男女都穿长袍,用带子束腰,区别是女子的长袍是左衽,男子的长袍是右衽,男子头戴笠子帽。元代时汉族妇女的服饰仍以襦裙为主。受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元代男子的发式流行辫发和髡发,将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在肩上。

明代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禁胡服,恢复汉族服饰习俗,以袍衫为主要服饰。

明代妇女上穿竖领大袖的对襟袄,下着长裙,披戴绘有或绣有花纹的云肩(披肩),还流行穿“比甲”(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套在衣裙之外。明代男子的便服多为大襟、右衽、宽袖、长度过膝的袍衫。明代的读书人一般都穿蓝色或黑色的袍子,四周镶有宽边,衣长一般到脚面,袖子比较宽肥,袖长过手。明代男子从官员到儒生都流行戴“四方平定巾”,这是明初颁行的一种可以折叠的四角方形软帽,以此来寓意明政权统治安定。“四方平定巾”采用黑纱罗制成,风格儒雅,因其造型四角均呈方形,又称“四角方巾”。除多佩戴“四方平定巾”外,明代还有一种后垂双带俗称“襦巾”的冠帽,后来又出现了由六片罗帛制成、寓意天下“六合一统”的“瓜皮帽”,又称小帽、西瓜帽。明代陆深的《豫章漫抄》记载:“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檐如筒,阎宪副闳谓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日‘六合一统’云尔。”“瓜皮帽”起于明朝,后来在清朝广为流行,成为男子戴用的便帽。

清代服饰

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既保留了满族的服饰习俗,同时兼收并蓄了汉族服饰的特点。

清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流行戴“瓜皮帽”。长袍的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似马蹄。满族人善骑射,所以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马褂是穿在袍外的衣服,不分男女,都可以穿,是一种礼服。马甲也叫背心,造型多样,主要特点是有彩绣装饰。清朝统治者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法令,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令汉族男子按满族习俗改变发式,剃去前额部分的头发,把脑后头发编成辫子。

清代满族妇女主要穿旗袍,外罩马甲,穿花盆底鞋,头发梳成如意头、大拉翘等样式。清朝时旗袍的款式较为宽大,腰身为直筒式,没有曲线,腋部的收缩也不明显,在衣襟、领口、袖边、下摆等处镶有宽阔的花边和绣花纹饰,下摆的长度多盖住脚面,只露出鞋底。旗袍依季节分为单、夹、棉几种。后来旗袍才逐渐变化为窄小合身的款式。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是袄裙、坎肩、披风、木底弓鞋,也有穿旗袍的,汉装和旗装之分逐渐模糊。

近现代服饰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国古代社会的衣冠等级制度时过境迁,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服饰体系的渗透与影响,近现代服饰出现了许多新款式、新种类。

民国初年,男子服饰的演变首先是“剪辫子革命”。剪去辫子的年轻人,发式侧分、中分,俗称“分头”,或向后梳发,俗称“背头”,时髦者还用发油将头发抹得油光锃亮。当时,着装上出现了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的局面。与传统的中式服装相比,西式男装样式简单、装饰较少、配饰固定、价格便宜、适用性强。当时无论身着西装还是中式服装,都可佩戴西式礼帽或鸭舌帽。中式“瓜皮帽”也有花样翻新,仅帽结就时而流行越大越好,时而又流行小若樱桃。金丝边眼镜、墨镜、怀表以及时称“文明棍”的西式手杖,成为时髦男士必需的饰物。辛亥革命后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款服装——中山装,并逐渐在城市普及开来。由此,城镇男子服装形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三分天下的局面,政界人士和各行各业的上层人士多穿西装和中山装,经商人士一般穿丝绸长袍、马褂,教师和大学生通常穿阴丹士林长袍、西式裤子、中式布鞋。农村男子的装扮依然是传统的上衣下裤,对襟小褂,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穿自家缝制的布鞋。

辛亥革命后,女式服装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普通妇女多穿袄裙套装,青年女学生穿短衣短裙。20世纪20年代起,原本是满族服饰的旗袍开始广受妇女喜爱,逐渐成为时装。后受西式服装强调形体审美观的影响,传统女装渐趋合体,旗袍一改原来宽大直身的样式,开始突出女性的曲线美,演化成窄袖收腰的款型。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旗袍,即使在炎炎夏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要配上又高又硬的领子,其后又流行低领甚至无领的旗袍。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过手腕的,时而流行短至露肘的,后来也有改良为短袖、无袖款式的。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极少使用装饰品。20世纪50—60年代,男子服装以中山装为主,还流行过军便装、人民装等;女装受苏联服饰的影响,盛行大翻领、双排扣的“列宁装”,连衣裙“布拉吉”因受到城市妇女的青睐而成为流行不衰的夏季服装式样。

“文化大革命”期间,服饰习俗因政治动乱而畸形化,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在服装风格上,无论男女老少,一般都穿军服或穿蓝色、灰色、黑色服装,除了领口和衣袋等细节之外,男女服装几乎没有其他差异。当时最时尚的装束是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色军装,腰扎棕色“武装带”,肩上斜挎草绿色军用帆布挎包(北京人称其为“军挎”),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后来有一种被人们称作“的确良”的新服装面料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种合成化纤,面料滑爽、轻薄且结实,不起褶皱,易洗快干,多用于制作衬衫,人们认为这种面料的确好而且看着、穿着又凉爽,故名“的确良(凉)”。当时还有一种较厚的化纤面料叫“涤卡”,斜纹纺织,适于做裤子、外套。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人们的服饰观念悄然发生了扭转。西装、夹克取代了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山装,女士穿起了高跟鞋。牛仔裤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裤腿形态从喇叭形、直筒形到如今的铅笔形,经久不衰。以黑色弹性面料为主的“健美裤”也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与现在的“打底裤”一样,都具有贴身、高弹、舒适、随意等特点。中国女性开始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去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款式。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及政治的变革与发展,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追求个性化,特别是年轻人,服饰上的“民族风”、“混搭”、“撞色”,中西合璧,“土”、“洋”相配,没有什么不可以。中国服饰文化历久弥新,日益丰富繁荣,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世界服饰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展现,“唐装”登台,旗袍走俏,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和尊重,愈发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魅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