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礼仪与习俗,喝茶的规矩与礼仪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早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和礼节。

茶饮概述

古时称茶为“荼”,茶起初是作为一种治病的药材。相传茶是神农氏发现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说的是神农氏“尝百草”感到不适,偶然尝到了一种青翠、汁浓、气味芬芳、带有苦涩的叶片,顿时神清气爽,这就是茶叶。茶也曾作为食材,或入菜,或做成茶粥。现在也有用茶来烹制菜肴的,如龙井虾仁、樟茶鸭、茶叶蛋等。在茶叶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以茶当菜,还有腌制茶叶佐餐的习惯。

茶真正成为“国饮”,得益于数千年来难以数计的无名氏不断地栽培和更新,由嚼青叶发展为采叶焙制,由采叶焙制改良为煎烹饮啜。通过如此的尝试、发明和改良,才使这一深具民族性的饮料能流传千古而为世人所饮用。

茶作为专用饮品,是从西汉开始的,但并不普及。唐时称茶为“茗”,陆羽著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论茶的专著,当时饮茶风气流行,种茶区域由最早的西南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华南等地,茶产量的提高促使饮茶习俗发生了变化,以茶叶煮汁解渴的“羹饮”方式变为细煎慢品。陆羽将修身养性的理论引入茶道,认为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饮茶者在煎饮的过程中可以澄心静虑而获得美的享受。可以说,陆羽及其《茶经》丰富和促进了我国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到了宋代,各地茶肆兴起,百姓家家备有茶茗,饮茶风俗遍及大江南北,包括北方的党项族、契丹族也离不开茶了。当时的茶叶与米、盐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士大夫们还将饮茶融入琴棋书画等高雅的活动之中,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明清时期,茶叶品种更加丰富,制茶工艺更加精细,茶成为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饮茶礼仪与习俗,喝茶的规矩与礼仪

饮茶之道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是中国的“国饮”。林语堂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说:“人们或者在家里饮茶,或者去茶馆饮茶;有自斟自饮的,也有与人共饮的;开会的时候喝茶,解决纠纷的时候也喝;早餐之前喝,午夜也喝。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饮料,但饮茶是很有讲究的,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形,还讲究泡茶的水、时、温、器,所以叫做品茶更为确切。首先是茶要好,从泡出的茶汤颜色、香气、茶形、味道去观测、评品。茶叶外形必须匀整娟秀,色泽光滑油润;茶叶的香气必须纯正,如绿茶的清香鲜爽、红茶的浓烈馥郁、花茶的芳香扑鼻。泡好的茶,茶汤清澈透亮,香气清纯幽远,味道醇和清鲜。其次是注重泡茶的水质,所谓精茶真水,按照陆羽《茶经》中的说法是“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如龙井茶叶需用虎跑泉水泡制才是至高的享受。再次泡茶还要讲究适当的水温和时间,用滚开的沸水直接泡茶会破坏茶叶的营养成分,降低功效,一般用八九十摄氏度的开水泡茶较为得当,泡茶的时间一般3~5分钟为宜,不可闷泡过久,否则会损失茶的香气和味道。最后泡茶、品茶所需的器皿要质地精良、器形精巧,好的茶具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以此泡茶、饮茶,不仅有利于茶色、茶香、茶形的体现,而且品饮起来更能增添雅趣。

中国人深谙饮茶之道,泡茶、观茶、呷饮是由技术到艺术、由艺术而升至一种境界的奇妙过程。对于中国人来说,饮茶是传统,是生活,是艺术,是学问,是修养,是文化。如品饮龙井茶一般用无色透明玻璃杯或白瓷茶杯,以溪水或矿泉水冲泡,冲泡时要提壶高举,将八十摄氏度的开水冲泻入杯,将茶叶冲散浮立水面,杯中茶叶亭亭玉立,清汤绿叶鲜亮有致,茶香四溢。初呷,略感甘醇;再饮,顿觉回味甘甜,齿颊留芳,目明心清。而乌龙茶的冲泡品饮则另具一格,讲究高冲、低斟、刮沫、淋盖、烫罐、热杯、澄清、滤尽等艺术化的套路:先将茶壶、茶杯逐一烫过,然后在小茶壶内放入过半的茶叶,用开水壶高高冲满滚沸的开水,随即用壶盖刮掉表层泡沫,加盖,用开水遍淋壶外,以加热保香;斟茶须低、快、匀、尽,即壶嘴紧贴杯沿,迅速泻茶入杯,对并排置放的茶杯巡回均匀倒茶,且茶壶中不留余茶;饮茶时中指托杯底,送至鼻端,先观茶色闻茶香,再举杯轻啜,闲逸优雅。

各地有不同的饮茶习惯,喜欢不同的茶叶品种。如北方人普遍喜好花茶、红茶,南方人喜好绿茶;蒙古族喝奶茶,藏族喝酥油茶,西南少数民族喝紧压的茶饼。北京的“大碗茶”,解渴、实惠;广东的早茶,配以各色精美点心、小吃,是“吃茶”;湖南的姜盐茶,将茶与姜、盐、炒香的黄豆和芝麻同食。而现在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饮茶更注重随季节变换选茶,按养生功效选茶,如:夏季多喝绿茶,清心降火;冬季多喝红茶,暖身养胃。

因饮茶习俗催生的遍布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棚,供人们喝茶、聊天、休息、观景,是茶之故乡的独特景致。尤以四川的茶馆别有风味,独特的盖碗茶,长嘴大铜壶,冲茶时可以隔座添水,水柱凌空而至,不溢不漏,高超的冲茶技艺,独树一帜。四川的茶馆多建造于林间、竹畔、水边,摆上靠背竹椅,或半躺闲聊,或闭目养神,香茶美景相伴,尽享恬静悠然之趣。

  饮茶礼节

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不仅体现在接人待物中,而且体现在饮茶的礼节上。饮茶礼节主要包括日常的“客来敬茶”和“喜庆茶礼”,同时还有种种以茶代礼的风俗,茶叶也是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

客来敬茶是我国重情好客的传统礼俗。君子之交淡如水,直到现在,无论是宾客至家,还是公务接待,主人首先要给客人敬茶。最基本的敬茶礼节是客人来访立即上茶,上茶前可征求客人对茶的偏好。为客人斟茶时要站起来一手提壶,一手轻按壶盖,以示尊敬。“酒满茶半”说的是敬酒时要倒满,而敬茶时不要倒得过满,七八分满比较合适,茶水的温度也不可过烫。如果客人不止一位,上茶时要用茶盘。敬茶有礼,受茶也讲礼节,受茶的客人要点头示意并说“谢谢”,在广东、福建等地,是用手指轻扣桌面表示感谢;喝茶时要轻饮慢呷,文明得体。

茶礼是我国古代婚礼中一种隆重的礼节。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视茶树为忠贞不渝的象征,民间男女婚姻大事以茶为礼。整个婚事的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的“三茶”,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订婚时,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地方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两家茶之说。举行婚礼时,要行三道茶礼仪式,第一道是百果,第二道是莲子和枣,第三道才是茶。用茶时,第一道、第二道仅双手捧之,深深作揖,嘴唇轻触杯口即可,第三道茶作揖后方可饮用。这种尊敬的礼仪沿用成习,只是形式上早已简化。至今在一些中西合璧的婚礼上,仍保留着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新人要分别向对方父母敬茶,并改称谓,这叫做敬“改口茶”,双方父母则要大声应答并给新人装着“改口钱”的红包。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