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基本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是指在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以及所具有的客观效用。民俗通常都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婚礼是完成男女的结合;葬礼是怀念死者和宣泄生者的情感;劳动号子是使人们在集体劳作中协调动作;巫术是使人们与想象中的神秘世界沟通……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还有正功能和反功能之别,即常说的“良俗”和“陋俗”。总体来看,民俗主要具有以下正面的社会功能。
民俗的现代社会功能
教化和规范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对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作用;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民俗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隐藏不露的社会规范,是与所有人感情最亲近、行为最贴近的特殊教育方式。民俗文化对社会有着极大的控制力、调节力和规范力,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视。民俗担负着对国民的教育功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超越正统文化的作用。民俗活动可以使后人熟悉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培养人们的各种美德,而且由于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使人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社会规范包括法律、纪律、道德、民俗四个层次,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法律源于民俗中的“乡规民约”等习惯法规,先秦时期所说的“失礼则入刑”即是此意。换言之,民俗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的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进行约束,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民众的群体利益。可以说,民俗文化就像无形的手,悄无声息地支配和调节着人们的行为。
调节和娱乐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感情得到调剂和慰藉。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日益凸显,是其他娱乐方式无法取代的。通常,民俗事象保存得越完整的地区,人们越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放松与惬意。现在流行的休闲旅游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寻求这种调节的需要。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创造民俗的目的在于使用或享用。民俗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而且能够供人民群众享受和利用。在众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紧张的劳作,也有休息和放松的娱乐。人们通过参与和欣赏民俗活动,调剂身心,享受劳动成果。民俗中的娱乐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民间歌舞、民间游戏、民间竞技和民间杂艺等,可以帮助人们增加情趣,开阔视野,达到愉悦身心,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维系和认同功能
民俗文化将群体选择的行为方式予以肯定,奉为圭臬,维持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民俗不仅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而且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维系功能使社会成员保持着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社会群体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和个性鲜明的集体心理。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群体的标识。社会成员从某种模式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使他们与自身的民俗生死相随,并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文化的认同和感情的共鸣。
当前,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民俗文化是社会和谐得以长久存在的保证。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多元主体通过对某种行为文化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精神氛围。民俗活动具有强烈的参与性,能够帮助人们寻找机会,在友好的气氛中化解分歧,在喜庆中增进友谊,避免因忙碌而淡化感情,加强思想交流、感情沟通,使得人际关系融洽,促进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需要人们在文化意识上的认同和提高,需要人们在文化活动中不断完善自身。只有加强民俗文化建设,不断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使人们在对其文化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审美和扬善功能
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愉悦的审美作用。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华民族历史审美活动的重要载体。人们常言“美在民间”,许多民俗内容如神像、供品、年画、婚嫁用品等本身就以审美功能为主。民俗审美不仅是人们对美的外部形态的感知,而且包括由感知到想象、理解、再创造的过程,即通过民俗的感知而美其目悦其心,达到悦神悦意的精神境界。
民俗文化活动不仅能满足人们心情愉悦的需求,而且能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不同民俗文化活动中,表达着美与善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人间大同等丰富多彩的审美主题,比如正义战胜邪恶、忠义战胜奸佞、多子多福、长寿安康等多方面的审美内容。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审美活动,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力,推动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形成。
民俗的力量有哪些
1.民俗是民族的黏合剂。泱泱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黄。龙的图腾千百年来深深地烙印在华夏儿女的脑海乃至血液里,成为连结我们血缘和亲情的符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同族同宗同血缘更为亲近、更能相扶相依。沧桑岁月里衍化成的民俗铸就我们共同的生存模式,也黏合着民族的情感,这就是民俗的力量!
2.民俗是社会的稳定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成为人们的共同信仰,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思维与处世中起着重大作用。当下,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发的问题和矛盾还相当突出和复杂。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利用民俗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和矛盾,这不但于社会无害,反而有益。现今应积极恢复和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的礼俗和礼制,以新的礼俗和礼制作为国民的行为规范,培养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
3.民俗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提倡民俗文化有利于繁荣经济,这已经通过无数次的实践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昔日遍及全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与近年来被越炒越热的庙会,都是试图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扩大财源、增加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各地举办各类大型民俗活动有万余次,在民俗活动中创造的经济价值达几十亿元。
4.民俗是抵御文化侵略的防腐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来文化汹涌而至,对我国人民在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等范畴的影响不亚于在经济生活方面的震荡。外来文化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新元素,又可以利用它们自身的特点来消融和异化我们的传统和文化,最终使我们丧失本土文化乃至民族特点和属性,正所谓“21世纪的竞争不是经济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如此说来,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弘扬我们的民族民俗文化,以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优势赢得新世纪的文化和经济竞争,在世界文明之林抢占重要位置。
资料来源: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LU2012121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