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是我们中国非常重大的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重九节”、“老年节”。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为什么叫重阳节呢?因为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皆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民间在当天有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因为民间有插茱萸、赏菊花的节日活动,所以又叫茱萸节、菊花节;到了现代,又成为法定的“老年节”。
重阳节的形成、发展、延伸,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先秦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通过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当时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已经有了祭祀天地、祭祖的活动。另外,重阳这个名词,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词句。到了唐朝时期,重阳节就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每逢重阳节,宫廷、民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庆祝节日。
在南北朝时期,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和驱瘟避祸的传说联系了起来。其中最有名的,普遍被后人所接受的,就是桓景避灾的传说,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
相传,桓景是东汉时期汝南地方的人。当时在汝河内有一个瘟魔,经常出来害人,很多人因它丧命。在其中的一场瘟疫中,桓景的父亲和母亲,也被夺去了性命,桓景自己也差点丧命。后来在乡亲们的热心照顾下,桓景幸运地存活下来。病愈之后,他决心访仙学道,为民除害,于是,便辞别了父老乡亲们。
桓景访遍东西南北的名山高士,最后跟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多年, 小有成就。在九月的某一天,费长房告诉他:“明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你的家乡会有灾难,你要赶快回去,让乡亲们做绛色布囊,里边装上茱萸,系在臂膀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免除灾祸。”
桓景按照师父说的去做,带领乡亲们登上了高山。到晚上回去时,看到鸡犬牛羊都已经暴死。费长房听说了以后,就告诉他,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过灾难了。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民间登高避灾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吃重阳糕。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
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九日所酿的菊花酒在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长命酒。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舒肺、益阴滋肾的药用价值。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
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糙花糕”以粘些香菜叶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
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
茱萸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
《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