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航行类交通工具有哪些(航行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舟船的历史非常悠久,古人受到水浮空木等自然天成现象的启发,发明制造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和独木舟。筏是一种用树干或竹子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工具,独木舟是用独根树干挖空而成的小舟。桨和舟是同时出现的,后来随着帆的使用,船的形状和功能越来越多,逐渐发展到如今的通海巨舶。早年民间跑运输的船通常都是运输货物,捎带搭载客人,客船是在近代才单独分化出来的。中国大地上遍布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海及人工水道,水路通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具有民俗特色的船的种类及航行方式。

以前航行类交通工具有哪些(航行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1)乌篷船。乌篷船为浙江绍兴所特有,因船篷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而得名,用脚踩桨划船运送货物和客人,也叫“脚划船”。乌篷船的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构造考究。船篷用竹篾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牢固耐用。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在第二道和第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就形成舷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映,更显雅致。船头雕刻着螭首,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备有枕头。乘客在舱席上可坐可卧,舒适平稳,又可观赏两岸风光,别有一番情调。艄公(船工)头戴乌毡帽坐于船尾,双脚踩桨,一屈一伸,划水行进。也有货运乌篷船,大的可载重一吨,小的只能载重二三百千克,船体轻巧,船行速度很快。

(2)桦皮船。桦皮船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交通工具,长约5米,宽约0.8米,以松木为架子,两面覆以桦皮,桦皮的接头处用柳条作线加以缝合,然后涂上松树油。桦皮船极轻便,转移时可扛在肩上,平时搁置岸上,用时推入水中,顺流用桨,逆水用竿,时速可达10~25千米。桦皮船可用于打猎和捕鱼,流行于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

以前航行类交通工具有哪些(航行在水中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3)瓜皮船。瓜皮船盛行于江南水乡,因两头小、中间大、样子像切开的西瓜而得名。一般瓜皮船可乘4~6人,对坐长椅,中设茶桌,船上覆花边布幔,可挡风遮阳。也有用这种船叫卖羹、汤、水果、蔬菜和酒类的。

(4)渡船。渡船是一种特殊的水上交通形式。一般行船都是上下游行驶,渡船却是在两岸之间来回跑,即摆渡用船。渡船有多种形制:一种是船两岸扣绳,从船角的铁环中穿过,由行人自己拉绳渡河。另一种为手划渡船,有船舱,可搭客、运货,摇船的人称为“艄公”。摆渡的人往往一家甚至几代人都以此为生,被称作“船户”,他们的家一般就在渡口附近,以利于一天到晚都能方便渡船。一些中小河流上,即使在半夜,只要有人在渡口呼叫,船主也会起来为人摆渡。渡船的收费方式有两种,即收钱和收粮。有些地方收钱的习惯是等船到河、湖的中间再停船收钱,一般是有钱给钱、有物给物,没有什么可给的也就算了,各凭良心,因此有俗语说“有钱没钱都过河”。船户大多是周围住户集体雇佣的,本地人随便往来,既不收钱也不记账。船户每年在夏、秋两季庄稼收获后,到服务范围的村庄里挨户收粮,俗称“收时俸”。因为缴粮并无定数,庄户人家随意缴纳,船户也是给多不嫌多、给少不怨少。一些人家即使一两年不外出乘船,见船户收粮,也会主动给一些,所谓“自己不绝自己路”。在云南一些地方,河两岸的村子共同准备公船,过江时自己撑船,没有专门的船家。中国民间造船的材料各地有所不同,老百姓善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便捷的材料作为水上交通的工具。经济条件改善后,政府在许多渡口架了桥,有些渡口也用机动船或轮渡代替了人工行船。

(5)筏。筏属于非船类交通工具。筏是人类最早的水路交通工具之一,可能比独木舟还要早,按制作材质大致可分为竹筏、木筏和皮筏三种。皮筏有羊皮筏和牛皮筏之分,将整张羊皮或牛皮制成一个个气囊连接起来,在这个连接体上平铺上长方形的木排,并用绳子固定。皮筏主要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黄河上游沿岸地区。羊皮筏形体较小,负重较轻,一般用来载人渡河,或用于短距离的货物运输;牛皮筏形体很大,载重能力强,大的牛皮筏载重可达数十吨,所以牛皮筏多用于载货,进行长途运输。直至20世纪50年代,在铁路尚未开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黄河上游地区,皮筏仍是生活在该地区人们使用的一种主要运输工具。现在这些筏子应用于旅游活动中,成为广大游客喜爱的一项旅游项目。

文章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站长邮箱:1011919991@qq.com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